論語第五講2 討論心得 1、子曰:“君子不器”。器者,物也。先生在課中講君子不器,但我們在生活中必須以一個具體身份出現,然我們不僅僅是這個身份,我們的背後是有永恆的宇宙精神,我們的生命境界永遠與宇宙精神相通。這是心性修養之路,是走弓弦。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貢,孔夫子說他把器做到了極品,走的是弓背,但子貢天資高,且宅心仁厚,一直很信任老師,在孔夫子晚年才成功了,可見這條路的困難。 問題:咱們學堂是不是走弓弦,如果不是,有不同之處是什麼? 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把你要說的內容做出來,然后再說。這是在積累深處厚重之氣。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對待別人,有一個不動的東西,君子他內心有恒定的光。有的孩子天性厚重,配上深處弘毅的品質,就是載法之器,先生說,這個內在的厚,外在的鋼,我們雖然沒有這個載法之器的天資,我們也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厚一些,外在表現剛一些,我覺得我們現今先生是這樣的人,就算是沒有,我們也可以按照先賢的人去努力,我們的方向是不會錯的。
1.彭学友:谈君子不器:器,社会是追求资源来获得尊重,夫子从追求宇宙精神方面来体会高贵之处,这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b.不可有一点勉强,学堂讨论,怕自己没有感受交流,愿意等,慢慢我就有了变化,那样不利于深入,我就温故而知新,回到原来的状态用功夫。 2、司徒瑜学友:我遇到的障礙是讀經不得法,讀經時太刻意了,今天聽了先生這一講,我發現自己讀經的狀態也反應了自己的問題,自己性格上的問題,讀經用意重,我從小比較感性,跟着感性走,不夠理性,可能跟着感覺走是女生的天性,厚重的 東西不多,所以讀經的時候很容易思慮過多,就用技巧,有時候找不到一個定的點。我學了這一講以後,發現無論哪一章都是厚重的東西,孔子讓子貢少說話也是養他的厚重之氣;君子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是不變的,不變應万變,這個不變也是厚重的東西;君子不器,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身份,但所有的身份背後是宇宙精神,也是永恆不變的東西,我們依靠身份去做事,永恆不變的天道可以超越身份;後面說的成年人容易思而不學,也是因爲沒有繼續學習積累,背後缺乏厚重的東西,故無所思。我想起自己的讀經,想起老學友們說的一句話,一定要循身份做事的過程中去體會內心感受,體會感受很重要,感受積累多了能厚重起來,如果不去內心體會感受是無法厚重起來的。比如剛纔彭學友的問題,說她開始在學堂學習過程也是不情願。我也是很忙,又想每個身份都會做好,在這個過程就會很累,有時就跟着累的感覺走,就忘記了內心的 感受,我是把事情做好,但是我沒有體會內心感受,這個就不行,變成沒有形成厚重的東西,所以,要一點點去體會內心的感受。忙了以後,有兩種感受,一個累,一種是盡了本分,帶來了心安理得的感覺,我的意志跟着累的感覺去走,忘了高貴的 感覺體會,應該抓住心安理得,然後我就能夠定。這就是所謂的行不顧影,定在溫暖光明的一面,我就會厚重起來,這纔是和宇宙精神想鏈接。我發現自己修身方面循身份做事還好,但比較懈怠的不是時時刻刻體會內心感受。讀經方面也是,沒有定在節奏中,以後要從節奏入手,再去體會其他了。 补充发言:提问:先生說子貢是胡琏,虽然走弓背,最后闻道,最后如何被捅破窗户纸,直达天道?
3.陳永亮学友:夫子講君子不器,我們每個人不要把自己的職位和社會地位,自己因爲跟工作忙沒有和學堂的學習跟上,覺得自己的事情做大太滿了,都像把事情做完,每回房間立刻就睡了,特別擔憂自己的角色,就會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旋轉到最後自己的工夫和心境上下降了,就退步了,忘了自己這兩天應該做的事情,心性修養的道路還是耽於器,要空出時間給自己生命的成長和精神的進步,君子也是應該有超越性,不要特別耽於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我們穿了鞋,這個鞋穿出了腳就非常不舒服,當然也快要結束。第二個,說了子貢的,走弓弦和弓背的問題,我們在心性上下工夫,是弓弦,像子貢一樣,他走弓背,這個信就非常重要,一般人麼有這個天父,走弓背要有信任,信爲一切的根源,我們最後才能在走的更好,不是所有人都像顏回和曾子,但是如果說沒有這個天分還不相信老師的話,對儒學有懷疑了,就真是沒有成績的一天,後來講了周而不比的例子,君子對待別人要有一個i不動的東西,君子在一起的時候不會爲了目的去排他,君子不會有小圈子,君子講的是中載法之器,我們要有一種現代儒者要有剛毅的勇字,有這樣的意志和氣節,不是排他性的,有了剛勁和厚重才能給別人做出一個依靠。
4.李鑫州学友:第一句,君子你不能像東西,作爲君子不屬於這個,我們的狀態賴於天地的境界,不可能用具體的框框架構來限制,你是市長,背後不是市長,不要把身份和內心和境界所限制住,你的人世間的身份,但是聖人不只是聖人,背後不可以拿這個身份限制,如果這樣的話仍然是器,孔子是否定了這樣的狀態,這是孔門中非常獨特的的提升,就是宇宙精神。我通弓箭和弓背這個意思,弓背就是走了彎路,弓弦就是直路,顏回曾子走到 是弓弦是直路,就是把孔子這個狀態讓顏回直接承接下來,這是宇宙的精神和狀態,但是子貢不是這樣做的,所以我認爲他是走彎路,雖然子貢在做事方面有一個讀到的超人之處,畢竟還是走了彎路,不是走的心性這條路,錄象山說無心季氏宇宙,向內求,不要以人爲因素作爲限制,子貢是十分相信孔夫子的,純弓弦他是比子貢還要相信道的存在,從內心出發作爲走弓弦的捷徑,也是靜靜的尋求內心的境界,慢慢一點點的溫故而知新,慢慢替提升,心和 宇宙是相通的,尋求永恆的道,如果從做了心性這方面的工夫和學問,就是捷徑,就像孔子說,無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唯,可見他們的差別,我認爲後來子貢達到了這個境界,上來這個層次,我認爲他也是尋求了自己心性這方面的修養,子貢問君子,我認爲,現實生活中都是說的多,做的少,踐行這一塊,心裏知道怎麼做,但是你沒有行,其實還是和沒有知差不了多少,知是對境界的把握,行是最根本的東西,所以說,之前和各位學友討論的時候,但是對於行這方面具體的執行力的方法,還是有些不懂,在這個也向各位學友提出疑問,請各位學友解答。君子對待別人都有永恆不動的東西,不是小人一樣,人好了看着順眼了,看着不順眼,這個也像有一些永恆的東西,但是絕對不是君子永恆的東西,這個準則照君子的準則差的很遠很遠的。
5.張中岐学友:弓弦和弓背的問題,有一個疑問,先生講那句經文的時候提到了儒家修養的兩條道路,按照弓弦修養是什麼樣的方法,弓背是什麼方法,想內修,還有其他向內求的方法,這個弓弦這個方法,請問老學友,我們資質愚鈍,不可能像子貢那樣走弓背,走弓弦這條路了,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君子不器,我想說的是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認識自己,那麼上節課,每個人性格沒有絕對的好錯,正視自己的這一面,問題,怎麼樣認識我們自己的,我們認識自己是非常難,不學的話,經常會把自己定位到世俗所認爲的某一個固定的身份上,就是先生說的器,比如我是是什麼職務,我們認識自己的時候就放在了身份上,這就是我,那麼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境遇不好的話,清潔工就是我,其實這些外在的身份和自己的本性是沒有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才能認識到人性的高貴,君子不器就是怎麼樣認識自己。
6.翟紅:我學習上進步比較散漫,我自己從一個成年人來說很多時候都是思而不學的,更麼有對自己進行推敲
7.闫学友:这段时间也是为俗世所忙,时间有点紧张,说说自己的状态。君子不器这一段,先生讲任何人都有实际身份,要做好自己的身份,要克尽职守,感觉自己勉勉强强吧,没有做到器中极品;子贡问君子这一部分,天性厚道这一块,我觉得自己厚道还是有的,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厚道,但没有深沉弘毅的精神,更谈不上载法之器;另外思而不学的毛病自己也有,人性的很多弱点我都有。唯一让我欣慰的是自己心地善良,读到最后孔门弟子子贡列传那段孔子临终前招子贡师徒对话,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这个人善根尚在。
8.付陽:我感覺開心,每次聽完錄音都會發現自己的毛病,想修正自己的錯誤,感受深刻是君子不器,之前學習論語的時候我們學習的時候就是循禮,今天學這個我發現對這個認識有了深層次的理解,身份之後要有個宇宙精神的支撐,否則就是器,我們在禮的過程中更加重視自己的精神生命的尋求,對照自己學習的時候,也是走到這個地方的彎路,我覺得自己特別有能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就像子貢相信自己,在尋求弓背veid方向,但是不具備子貢的才能,自己覺得自己走偏了,自己做一個深刻的反省,自己應該去循禮的過程中去尋求精神生命,做事情的是偶不要看目的,要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去達到我想做的事情,我想今後可以有發自內心的力量這樣的精神狀態出來。
9.老学友针对问题的交流: 1,学堂不是走弓弦,学堂走的是礼,弓弦是形上,而我们是走的是形中,弓背也不是谁都走的通,子夏走的是礼,洒扫进退,把握礼的精神, 增强行的执行力,不要有闲思,比如读经,不可抑扬顿挫,我们读书没有标点,可以进入节奏。无闲思,执行力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