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学习笔记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可以指点自己的人,一定得是个学过论语并且是一个字一个字研究过论语的人,否则是相当于难为他,毕竟当代儒学的学习中断太久了。 2、我们站在人性的高度上能够理解普通的人性,现在我们对人性又多了一个理解,有的人内心有这个,有的人只是外在的,没有这个。这是对人性的大致划分,这个划分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这个人内心有没有那种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表面表现出来的东西靠不住,这个人很容易动摇。人性易变,在易变的人性中找不变的东西,这就是这个人是一个真正的儒者或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基督徒)充分信任,这个人必须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力量,有独立而不惧的精神,否则很难说,他对你好都是有附加条件的,你对他有用,这种有用可能有害可能无害,只是一种共鸣。 《 為政第二》學習筆記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孔门职业有两种,早期是礼仪司仪,晚期是从政。为政是孔门弟子找出路,赖以生存的现实形式,从1911年以后儒生不能从政了,此后儒生没了自己的职业,儒家衰亡了,因为“成也为政,败也从政”,我们在反思历史。儒家在从政过程中取得了历史地位,从董仲舒开始,他让儒家进入了政治领域,朝廷开始承认儒家主导地位,两千多年来,儒生和做官是合在一起的,保证了儒家在历史上具有主流的影响、压倒性优势,相对于佛家和道家。 2、佛家也曾进入政治领域,但影响不大,中国人不太相信那些神秘的东西,佛家进入政治领域是在执政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时代,相信神迹,而儒家没有神迹,比如元朝,有僧侣阶层。 3、道教也有影响,影响不大,道家也有神秘的东西。秦始皇时道家露了一回脸,也没露好。秦始皇较真,结果不管用,秦始皇把方士都给杀了。当代人总有一部分崇拜秦始皇,崇尚暴力,强者。动物世界才崇拜强者,人应该崇拜义者,精神强大。方士一直存在,到汉朝(汉武帝)又兴旺起来,他总有一些神秘的东西,现代也有人研究这个,很迷恋,儒家很理性不信这个。道家到唐朝又盛行了一段,到宋朝、明朝也流行一阵子。明朝的姚广孝就是道家的一个人物。 4、明朝的文化发展因方孝孺的死大打折扣,今天我们谈中国文化的最后一抹余晖(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是明朝末年,单从传统文化来讲,辛亥革命时期也未达到明朝末年水平。 5、明朝对佛家信得不深,对道教信得深,到了崇祯时天主教也信,这种信只是一种个人爱好,不相信它能影响自己的政权,很自信,到清朝就不行了,不自信,禁止外教传播。
7、如果凭着德行来从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在那里,其他星都围着他它,这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无为而治很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又不完全一样。道家不讲德,讲自然本色,天然状态,讲回归自然,往回推,类似自然物存在。学术上讲研究,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可操作,存在一个问题,回到原来状态由谁总体来策划操作这件事,所以道家这种观点是一种独裁专制制度,儒家讲为政以德。两者有本质区别,道家好比领导人在做事让下面人摸不着头脑,好比当代某些领导搞的权术,我做什么你们不知道,你们有畏惧感,这样好操作你们,谁也别想知道我的思想底牌是什么,这叫权术。儒家是开诚布公为政以德。韩非子对老子研究很多,所以变成了独裁者。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诗三百用一个意思概括。2、思無邪:诚、直,直抒胸臆。 第四讲 《論語·學而第一》讨论心得: 1.人性中有永恒不变的精神力量,才值得信任。现实生活中虽有各种人性易变的事例,但若我们细心观察,可以经常发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性本善,人性本温暖的事例。2.对于为政,为政者是以德治天下,还是以武治天下,全看政者的追求。 谢谢先生和各位学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