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而不惑,虽有犯错,但内心信仰已定,不会动摇。 五十而知天命,感受到天命的存在,并与自己的生命相结合。明白天道与人道的结合。这时人便为天命的承载体,拥有最终的自信与尊严,这种力量来自永恒的宇宙。古代天为永恒的代名。 六十耳順,听到事情便可知其前因后果。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所做作为,不论有心无心,都是有礼在其中,这时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状态。
儒家的修行,要他这古圣先贤的路在经师道友的提携下前进,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父親的教導, 死是送喪,祭是祭祀祖先。古代喪禮是凶禮,祭禮是吉禮。祭禮有莊嚴神聖的一面,不完全是哀思,有榮譽感在裏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兩種解釋: 父母唯憂其疾,其是兒子。父母只擔心孩子的疾病。 唯憂父母之疾。經常把父母的身體狀況挂在心上,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個人傾向於這個解釋,孝應該從下往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道的传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要一代一代传承,父养而不教,子养而不敬。
心得体会 耳顺,是对事情通达之后的豁达,而非老好人。
无违,于礼,无礼,则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