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政第二》学习笔记(5月10日)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过这几句话,知道第一儒学肯定不是学知识;第二孔子这种追求是贯穿一生,十五志于学,学的是什么,是天命耳顺之学;第三是通过内在才知道的东西,这个学问在内心。人应该有一种内在的、贯穿一生的、不是知识的精神追求。追求小康社会是外在追求,追求GDP也是外在追求,正因人不懂还有精神追求,所以社会道德水准不断下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十五志于学,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孔子和他的弟子追求这个东西。孔子很小的时候就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开始抬头了。什么是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先生讲的就是开始关注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了。志于学应该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个人人格成长最关键的时候,过了村就没个店了。精神大门开启这个时候是黄金时期,这个优良的教育能跟上,你这一生将会成为一个让人敬仰的人,人性是一个健康完整的人。以后补课不一定能补上,一般在十七八岁、二十岁之间,这段时间是什么状态是什么,以后就是这样了。 十五到三十之间会有反复,有的人不反复,但也是所见不明,想一下明白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除了刚刚打开人性这个东西,我们所见的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内在状态培养不够,没有定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比如思辨能力、判断力还不够发达,还得靠后天的努力。还有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没有场合,没有人培养你志于学。 人在十五岁的时候正是自我意识萌动的时候,但我们的教育没有这样的环境,也没有这样的老师,所以这个时候刚刚从心头燃起一点小火苗,由于没有很好引导,很快就会被狂风吹灭了,最后变成了一个内心很平庸的一个人。因此十五而志于学难能可贵,但是接继下来才是根本。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在内心立住了,一个目标在内心确定了,不会变了。 四十而不惑。三十至四十岁的时候还会犯一些错误,有自己追求不假,但还会被外界东西所迷惑,但是犯了错误会醒悟。到了四十岁了,不惑指的是不会犯重大错误了。 五十而知命。到了五十岁,这是个标志性的阶段,知天命了,感受到了自己的精神生命与天命是合在一起的。实际这个天命是已命,不过是通过内在追求获得的。实际天命即已命,天命与已命在这里是统一的,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自信与尊严。人的力量来由于永恒的宇宙。体悟到了人性中永恒的力量就是天命,古人很少说永恒,只不过来说天。董仲舒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凡是不变的东西都叫天,天还有超越的意思。当你在你的内心当中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永恒的超越的,此即是天命。 六十而耳顺。天命贯通以后,对于各类事情的来笼去脉都看的很清楚,通达了事情的走向。耳顺不是信服了一切,而是了知事物来垅去脉,达到无可无不可境界。 七十随心所欲而逾矩。矩,礼。随便怎么做在别人看来都符合礼。规矩与天命相连才是恰当 的,宗庙存在必须有符合他要求的秩序。古人讲言出法随。达到了一个自然自由的状态。 这段经文很重要,告诉我们儒学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们现在人可以提前达到这个目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在大夫。不要违背父亲的教导。丧礼是凶礼,祭礼是吉礼。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儿子。两种解释,一是父母最担心是子女的疾病,所以子女保重好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最好孝。第二种是子女要担忧父母的疾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作为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否则是能养不能教,能养而不能敬。可以我们中断的时间太久了,必须有一代人做到能养又能教,能养又能敬,才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了一个家庭环境才能好的社会环境,国家才能发展的更好。
二、《为政第二》讨论心得 1、学习儒学我们应该学什么。先生讲“十五而志于学”的时候讲,十五岁是生命意识开识萌发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立下雄心壮志,并且把这种状态沿续下去,把这种生命意识护持好。那么这个雄心壮志是什么?我想不是将来我要当科学家之类要从事什么职业等等外在的,先生讲孔子一生课表中,体现的是对道的追求,十五岁的时候要立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性中自我意识的萌发,并把它不断培育断大。 2、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么。在上课中我一直在聽學友們發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事天命?說實在的,這個問題我有點暈乎。通过上课过程老学友的解答和学友们的发言,,多多少少似乎明白一點,先生講人性中永恆的超越的就是天命。那么人性當中內在永恆的東西有那些呢?今天能感覺到兩點:一個是溫暖,就是在幫助他人的时候,自己內心煥發出來的溫暖;第二點,讀經的過程中体会一点,一个儒者所具有一种,自身生命所迸發出來的, 特別陽刚和向上的生命狀態。这两点是不是就是先生所說的永恆的人性或天命的一部分。 3、用儒家的教育观来教育孩子。上节课先生讲了,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人,而是发现人。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犯了心太急的毛病,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一个我们理想的样子,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本身应该具有生命状态。所以在家庭中教育中一是自己的身教绝对大于言教,二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开启孩子正直、向上、温暖的性格教育上来。其实也只是理想化而已,我自己做的也很不好,生活中对于孩子教育也很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