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論語·學而第一》學習筆記:4月9日
1、大学将修身讲的是心法,小学讲修身讲的是规矩,行立坐卧都有规矩。
2、规矩:到某一时候你自己有一个自己最舒适的,也是比较能够能把自己身心状态调出来的状态。
3、规矩出自礼,人的行为都可以以礼表现出来,儒家讲礼一般从行、立、坐、卧、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比较突出的基本的讲起。偏离了礼人的状态就会涣散下来。
4、我们现在有两方面的功夫跟不上,两方面的储备不够,所以讲心性修养比较吃力,甚至有抵触情绪。一是小学的功夫没有,缺少礼(孩子没有谁是礼培养出来的);再就是史学功夫缺失(引导错误,挑选的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东西,阶级斗争观,没有谁是正确的,正确的是当代,是年轻,否定了历史上的宏大的雄健的内容)
5、阶级斗争史观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吗,由于当时大敌当前给压下了,怀疑历史,怀疑一切,其论据就是“证明给我看”。
6、没有规矩,礼就体现不出来。
7、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当夫子谈到三年不改父亲的志向就算孝时,语气有些弱,因为在当时礼乐崩坏,能坚持三年的就算少的了,没敢说五年,永远不变,其实是一种感慨。而当代人心术不正,总是揪住圣人的话挑毛病,不能好好说话,歪曲圣人本意,把自己的臆想强加于圣人。
8、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重点在后半句,转折了。缺少了礼,为和而和,是不行的,只讲和不讲礼是对和的背叛。
(2)礼为什么重要,礼是一个人内在尊严的外化形式。在当时的时代是君主时代,从社会秩序讲君主与大臣的关系讲君君臣臣,君主要像君主,大臣要像大臣,把双方都界定起来,都要求起来,这就是相对伦理,这是和的前提。
(3)伦理这个概念要时刻从在我们心里,以前我们不讲伦理,现在也不怎么讲,没进入教材,以后这个是未来中国人文学科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核心问题,此时我们的教育没有转到这方面来。
(4)古代的伦理是相对伦理,没有绝对伦理,绝对伦理就只有在人与天相对的时候,才是绝对的,天对人才有绝对的支配权。天在外面表现为宇宙的日月星辰等各种形式,内在的宇宙精神是人性,人性不属于人,属于天。人性之所以高贵是因为蕴含于人的内心,无差别,无时代,无疆域,属于全人类。人的本性属于天,天授人权,人权天授。这个天不是上帝给的,西方的天是上帝给的,人性表现出来的就是天。天的内在解释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孟子、朱子等是这样解释的,有别于荀子。
(5)荀子学生韩非子、李斯是法家代表,不是儒家代表,焚书坑儒是李斯干的,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儒家,不要法家的愚民思想强加给儒家。当代某些学者对韩非子评价有点高,其实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反人性的东西。
樂山《論語·學而第一》讨论心得(4月12日)
讨论问题:
1、生活中哪些规矩让您感觉受束缚?2、当您在生活中使用谢谢等礼貌用语时,您是否有一些不同的感受?3、您的教育经历里,历史教育教给您什么了?4、我们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為甚麼會有「父親錯的也要不改嗎?」這樣的想法?5、請談談您理解的絕對倫理。6、人是不是生而為人就能自然表現出高貴?(以上題目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談,也可以離開題目談)
心得:
先说规矩,它体现的是礼。我是六十年末的生人,大约十一、二岁时,祖父教我好多规矩,当时教我怎么待人接物,见到长辈怎么做,吃饭时该注意什么,站姿应该怎样等,好多这样的规矩,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先生讲的圣人的温良恭俭让,现在想起来感觉自己非常幸运有这样一位祖父,然而在学校里我从未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非常理解先生讲的小学功夫缺少礼。第一个问题,对生活中束缚人性的东西,不认同,在儒家守礼的状态中,可以使用聪明才智。生活中有礼貌和儒家的有礼貌是不同的,要体会守礼时的感受和状态。请尝试着去体会内心的感受,并且含着它。礼是入门,也是深入的方法。第二个问题,在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有没有不同的感受,我就是一直这样做的,感觉很自然,应该这样。第三,历史教育,我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历史教育不能说全市负面的,但是先生说的长恨歌,新婚别,让老百姓不要读太多书是儒家的思想,儒家是统治阶级的帮凶等都是历史教科书教给我的。第四个问题,我觉得就是没有绝对高尚正确的东西,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思想作祟,鸡蛋里头也要找出骨头来。好比一个人说了“渴要喝水”,另一个人就开始反问“水有毒你喝吗?”这是非常愚蠢的问题,简直就是无法好好谈话。第五个问题,面对我们的良知时是绝对的伦理,是在人间的伦理。君臣、父子都是相对伦理。现代人表达思维不是正常的状态。不会正常的表达,非此即彼的表达。第六个问题,人有高贵的天性,但是并不是说自然就表现出高贵的一面,要用礼去做事情,才能让高贵表现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4-12 23:12: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