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學習筆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追求“十吾志於學,三十而立”之間,我們普通人有了這種追求,在三十歲之前是不是也有一個類似於妙湛和尚他們之間的那種道的關係。我們一般人,除了佛教,道教之外,沒有這種感受。儒家繼孔子以後是有了。孔子在15到30歲這過程基本是自己摸索起來,這不容易。後人學習儒學就好辦了。而今天,其實你有這方面的想法,:想成為聖人,想過精神生活。去哪裡找這樣的環境呢?今天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而關於人對人性方面的追求沒有,不知道跟誰談?在哪裡談?怎麼找到那些跟你有共同語言人?所以十五歲,有感受,怎麼把這些培養起來,這很難,這基本上是空白。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15歲,人會不會志於學,這基本上是自發的,人的本能,這不是跟神秘的,孔子有,我們一般人也多多少少會有,有些人強一點,有些人弱一點,但這點苗頭,由於後天教育的缺失,使得這點小火苗剛剛燃起來就被狂風吹滅了。15歲,20歲左右,談這些大家都有共同語言,時間不長,過幾年,有人就覺得這些東西可笑。有人覺得這是青春期朦朧的感受,到時間就隨著成長這些東西就顯得很幼稚,就消失了。有人也覺得這個好,但跟我的關係越來越遠,他就很隔膜,當年那點火苗沒有成長起來。最後還是一個很庸俗,很平庸的人,這庸俗是指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平庸。“十有吾至於學”難能可貴,但接下來才是最可貴的。孔子說到三十而立的時候,有一個東西在自己的內心立住了,目標確定,這個目標不會動搖,鎖定。“四十而不惑”,鎖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不是說他做什麼事情都對,也會犯錯,甚至還會犯一些大錯,他會被一些事情所迷惑,看不透,他有自己的追求不假,但外來的事情出現在他面前,不見得能把握到自己,但是等於說,這個,錯犯了,他馬上能醒過來,再調回來,這個問題不大,有點屢戰屢敗。孔子說四十不惑,指的是重大的事情不能干擾到他,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能犯,他已經堅定了。“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個標誌性的,沿着這個方向志於學,學得是內在的精神之路,他感受到了自己的精神生命與天命是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自己的精神生命就是天命。“知天命”應該要知己命,實際上天命就是己命,不過是通過內在的追求獲得,天命和己命在這個地方是統一的,一回事。這個己命一定是天命,普通人才會獲得最終的自信,最終的尊嚴。普通人的背後的力量來自於永恆的宇宙。天命是內在的,不是外在。你體悟到人性中永恆的力量,這就是天命。古人一般很少說永恆,說天和地,董子說:天不變,道義不變。實際上是說天是一個超越永恆的力量。凡是不變的東西都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天。天还是超越的,天高就是超越的意思。當你自己的內心深處感受到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超越的,永恆的,此即是天命。天命也認識到了,也感受到生命與之貫通了,剩下來就是怎麼看待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怎麼樣在社會中表現自己,那麼所有的信息,現在由你觀察的,發現的,都有它的內在原因,而這個原因的脈絡在你看來清清楚楚,這個人這個程度說什麼話,這事情會往那方面轉化,這個時代會向怎麼演變,你會非常清楚。“耳順”,不是說我信服了一切的東西,而是說他把這個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順,是指他知道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達到一種無可無不可的狀態,孔子一生就這樣走過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距,是規矩,是禮。“不逾矩”,在別人眼中看來,孔夫子做什麼事情都在禮的表現形式之下做的,都是禮,都是規矩。舉止不是隨隨便便立出來的,它背後一定有一種力量,那麼什麼樣的規矩是最恰當的呢?一定是這個規矩和天命相連才是恰當的,哪怕永恆的,超越的人性它表現出來的在社會中要有秩序的要求,而這個秩序的要求,而這個秩序不是人為設立的,而是永恆的人性中流露出來,也是就是宇宙存在的時候就要有相應的秩序,表面看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隨意的,但背後都有它必然的東西,一切的一切,古人把它稱為“言出法隨”。 普通人分析孔子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普通人帶著普通人的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去看,往往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一部分,而且還不一定正確。他們看人都是朦朧的狀態,孔子在他眼裡就是朦朧的形象。假如有人有其他的感受,他的個性帶給他的向來都不相信別人,他將來覺得的動機,人的表現背後都有一個齷蹉的動機,所以他的這個習慣在分析孔子的時候也會這樣想,很多人都這樣。孔子的狀態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候是達到一個自然的狀態,或者說是自由。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知道了儒家學的是什麼,學完之後的結果又是什麼,結果的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我們後人有志氣的話,不必按照這個課程表來做。 因為孔子之後我們有論語,有歷史聖賢,我們的時間表可能應該縮短。儒家一整套的教育模式已經建立了,而孔子是摸索出來的,所以老師給弟子講課的東西僅作參考,在弟子用功的時候往往會走捷徑,這也是師徒之間的關係,老師的可貴之處。老師這條路不是讓你照著走,照著走屬於東施效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儒家建立之後,再努力,不應該那麼費勁,但要有個大前提儒家這套東西你能保存下來才可以了,你要知道怎麼用功才可以,你要有道友,你們得互相提攜才可以。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背面應當有不要違背父親的教導。 死跟祭不一樣,死是送喪;祭是祭禮,祭祖先。死是剛剛死去的親人,尤其是長輩。在古代喪禮是兇禮,死人是兇,披麻戴孝是兇給祖先祭祀是吉禮,這不是兇禮。祭祖先有莊嚴,神性的一面,但它還有榮譽感。喪禮一定要有一種悲傷的氣氛,祭祖不是悲傷的氣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兩種解析:一種是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不擔心別的其他方面的操守,遵守國家法律這些方面。只擔心自由的狀態,不擔心平常其他的行為,說明這個人還不錯。但是這種解析有點問題。因為孝:從下向上叫孝,做為晚輩對長輩的態度叫孝。而這種解析是從上向下了。 第二種解析:經常把父母的身體狀況掛在心上,這叫孝。儒家其他經典也說過。孔子說父母的年齡大了,作為子女應當有兩方面的反應,一則喜,一則憂。一方面父母高壽,作為子女內心很欣慰;另一方面父母年紀越大,危險係數越高,擔心父母生病,磕磕碰碰。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是孔子晚年的弟子。現在的家庭都說養,沒有敬。父母怎麼能讓孩子敬呢?有些父母培養孩子也是一種養。在父母身上對孩子的那種做人方面,人性方面的教育很少,子女對父母也尊敬不起來 。為人父母都要有自己的做法,過去叫父教,母教,父母都要知道自己怎麼去做父親和母親,否则只能养而不能教,那麼孩子對他們也是能養而不能敬。一定程度上子女就是父母的投影 一個能給孩子人性溫暖的,能指出他生命大致的途徑的父母一定能夠贏得孩子的尊敬。但是我們這方面的教育已經中斷那麼久了,不懂孝道的人當父母了,他的孩子也當父母了,然後這樣就循環下去。那條惡性循環的鏈條沒有打破的時候,那一代人都不懂得人性的溫暖,父母能養而不能教。這必須要有一代人打破這條鏈條了,這些人在做子女的時候能教又能敬,他們做父母的時候能養又能教。要有這樣一批人出現中國的家庭教育才能好,中國的家庭教育好了,中國人的素質才能提高,這樣中國的建設才能上軌道。 “十有五志於學”,不要讓這個狀態消失,一旦消失了就變成另外一個人,另外一種形式,另外一個狀態,那個狀態就是庸俗,庸眾。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有的人剛剛有點這個狀態,然後就熄滅了,滑下去了。我們這代人應該有這方面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孔子十五開始有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生命的最後,這不能畢業,還得用功用得好。
《討論筆記》 1.彭學友:先生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儒家建立之後,再努力不應當那麼費勁,但是要有個大前提儒家的這套東西能保存下來才可以,還要知道怎麼用功才可以。”彭學友感受是:用功的過程要順着聖人的方向去走,在生活中,要很“直”的去體會內心的感受,才是儒家的功夫。在循禮和體會自己的內心感受的過程中的調整,自己是用“賴賬法”來調整的,不斷的“賴賬”不斷前行。 2司徒學友:先生在這裏談的十五志於學,那個年齡想自己立志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我回憶自己十五心要真正要下定決心,立志要當老師,身份的溫暖啊,像一團水包裹着,還有一個我的學生受到同事們的讚揚,我知道這樣的讚揚有點過的,我就問孩子你們這樣做的時候有什麼體會,少年很自然的就回答人性是高貴,我發現每一個細節的禮要守,非常細節的禮,很難言說了,明白了論語中的九思,都是很細節的禮,只有這麼細緻的禮去循的時候才能真正和宇宙精神合二爲一,所謂道德高尚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有禮節的人,在細節中溫良恭儉讓啊的人,與人相處的一定會落到現實生活中的,否則就是假的。
3.張寧學友:他十五歲的時候對這方面有一個立志,我在那個時候開始對歷史和文化,對中國傳統的東西開始興趣,開始看增廣賢文啊,這些,我聽了這兩段論語,這種惡性循環,有養無教,這是父母對孩子,有養沒有敬,這是孩子對父母,這樣的惡性鏈條要打斷,我感覺要從自己做起,家裏的鏈條要打破,要形成良性的循環,儘量去學習和父教和母教,要有一些精神層面的啓發,比如陪着他一起讀經,一起去體驗這種生命的美好啊,等等,或則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信仰,對待我的父母也是,對待雙方的老人都要不僅僅是順,不僅僅是順從,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敬意和表達敬意。
4.華富學友:先生這個課程,首先是,上一節課夫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十五至於學,在內心中有不可動搖,天命與己命合一,永恆超越,絕對的宇宙精神,現在慢慢的能有更多的體會和理解,再就是不踰矩,孔夫子達到了那樣的境界,不再是刻意去做禮了,一言一行都是禮,言出法隨,孝的問題,先生說,現在有養而無敬,有很多問題,所以有一個死循壞,我想想從小到大,沒有很系統的教養,我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我奶奶要有家教,在外面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碰到人要有禮貌,吃飯要按時,長這麼大沒有做過出格的事情,和奶奶的教育有關,對我的性格教育是有作用的,然後就是我現在和奶奶的關係比父母很好,但是和父母也不差,先生說這種系統的教育,我也能感覺到,以前小的時候,沒有什麼想法,與父母的話相處就是相處並沒有太多的其他的關於敬啊的感覺,我和家人的關係,雖然我家裏沒有很傳統的家教,一來有這個禮的家教,對父母和愛對爺爺奶奶都是出自本心和本能的,父母養育之恩大於天。先生說的這個教育是多麼重要的問題。 5.閻學友:我談談關於夫子一生的總結,看來這個孔子的記錄表,儒學的達到這樣的境界,像覺得這是任重道遠,孔子那樣隨心所欲不踰矩,我任重道遠,先生說這是孔子摸索的,孔子以後可以不一定非要按這樣大精度進行,前提是儒家的理論要保存下來,這個時候比孔子那個時候強,感覺有點希望,但是大環境要好,我感覺到當下這個狀態,這個各行各業沒法形容,對我們自己的修養難度非常大,這是我的想法。還有一個想法,傳承這一塊,對子女要能養能敬,我感覺我們這個家庭,父母這一塊做的很好,我爺爺,我父母也可以,我爺爺傳出的思想,感覺這個家教還是很好,我對父母有敬有養,我覺這個還是做的可以,不是獲得別人的讚揚,我感覺對父母由衷的發自內心的敬,不好的是,傳承對孩子這一塊,我們兩是失敗的,對 孩子的教育有點早,小於十五歲就灌輸這樣的思想,效果非常差,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辦,過早也不是很好的事情。补充提问:閻學友:剛纔聽司徒學友講話,我覺你的責任非常重大,我感覺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這一塊,感覺小學初衷的老師太重要了,不要說傳道,這些老師的心態是不是正常,我的孩子就是在小學的時候和老師有很大關係,對孩子影響太大,我看司徒學友說的。孟懿子問孝,先生談孝的時候,是這個,喪是兇禮,祭是吉禮,兩者不同,我不知道爲什麼,我家有一個親人,但是每次祭祀的時候,他到了老人跟前的時候要不要落淚,但是還是控制不住感情,不知道對不對? 司徒學友与闫学友的交流:我聽到你自己做的孝很好,但是孩什麼子是不是灌輸太早了,是什麼思想灌輸呢?我覺得中國的教育也是對孩子進行莫名的思想灌輸,對小孩要循禮去做,我之前有一本小學,就是去做,具體的小孩身份去做,就在掃灑應對之中,去做了,以後就有心性的體會,這是我的想法。 閻學友:孝這個孩子沒有問題,我不管上面傳下來的東西,我不敢說道,比如是忍讓啊,待人啊接物啊,具體的孩子和小朋友之間的禮節性的東西,但是這個大環境,他做了以後感覺自己與衆不同,比較小的時候,孩子感覺特別委屈,可能也是引導不好,感覺對孩子教育比較失敗。 司徒学友:我明白閻學友的意思了,儒家很好的,不會讓你把孩子培養成受氣包,該怒則怒,發生衝突可以不打,可以義正嚴詞的表達,如果不行的話,就要剛性的表達。 張寧學友:聽兩位學友的交流,閻學友說,在祭禮的過程中有悲傷是不是可以表現出來?雖然是吉禮,如果不是特別哭天搶地的話,還是可以表現出來的,要自然的流露出來,不要壓抑。孩子的問題,閻學友下定論就說失敗,這個結論是不是過早還有太絕對了,一个人是不斷的成長,不是過來青春期就定型了就沒有變化了,我是四十多歲來到學堂才感覺開啓了精神信仰,我相信在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下孩子一定很會有好的發展方向的。
6.張學友:剛纔我一直在聽學友們地方發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事天命?說實在的,這個問題我有點暈乎,剛纔一直在聽,多多少少明白一點,先生講這個人性永恆的超越的就是天命,學習過程當中應該是什麼東西,是人性當中內在永恆的東西有那些呢?今天能感到的,談到和父親過馬路時候內心的 自然溫暖,感覺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發展,在讀經的過程中也能有感受,就是生命的 活力,生命的精神狀態,這是不是也是天道的內容呢?今天的疑問,儒家倡導的天道和人性有那些內容?和學友們交流 感覺到兩點:一個是溫暖,幫助他人的內心煥發出來的溫暖,第二點,讀經的過程中儒家迸發出來的 特別陽光和向上的生命狀態,是不是就是先生所說的永恆的人性或則是天命。
闫學友:1.每次祭祀的時候,還是控制不住感情,落泪,不知道對不對? 2.孩子教育问题:忍讓啊,待人啊接物啊,具體的孩子和小朋友之間的禮節性的東西,但是這個大環境,比較小的時候,孩子感覺特別委屈,可能也是引導不好,感覺對孩子教育比較失敗! 張學友:1.讀經的過程中儒家迸發出來的 特別陽光和向上的生命狀態,是不是就是先生所說的永恆的人性或則是天命?2.幫助他人內心迸發出來的溫暖是不是高貴的人性?
尹學友:1.闫学友孩子的教育问题,儒家开始把礼拿出来放到了孩子的教育,父母要有颜色,给他温暖,生命大致的途径,人性的指导,这样父母会受到孩子的尊敬,要保持孩子的昂扬之气。要让孩子有尊严感,要让孩子有刚勇之气,父母身上也要有这个昂扬之气。先生举例老师三次对你的招呼视而不见,你就可以不再和他打招呼了,年轻人犯错很正常,不是道德上的就行,不要让孩子在钱上讓他吝啬。先生举例,孩子不要玩钱的游戏,无质,无格局。为人父母,不要过早的否定孩子,要从大的方面,格局方面去引导维护孩子,多让孩子看儒家的故事,明朝那些事等。 2.张学友,儒家的温暖,在家庭中最容易体会;在读经中感觉阳刚,先生说我们在个人修养中,每天苟日新日日新....我们的年龄好像都可以看到明天的情况。我们在修养中每天都有变化,充满了希望。要把这个感觉含着。 3.儒家的人性还包括那些?人性是复杂的,我们高贵的人性是追求道德本能,这是儒家要过的精神生活。很难用具体语言阐述。我自己对链条,作为成年人,对家里的恶性循环打破,儒家精神生命是来自于宇宙精神,只是一条线,父父子子要德位相配。您有德行,居父位,子有德行,居子位,当父不慈则可以子不孝,只有血缘关系了,孝中有因孝闻道,祭祀时是可以有悲伤表达的。
謝謝先生!謝謝各位學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5-13 2:46: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