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学而篇”学习笔记 第二讲1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心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讲的都是伦理。我们的教育已经很久都不讲伦理了,讲伦理是二十年左右,但开始不是伦理,而是伦理学,1949年学者开始研究伦理。中国许多事都是开始时名不正言不顺地做,做出点成绩再政治介入推广。伦理长期不被重视,是否定的。因为认为人的道德附着在物质变化基础上,既然不断变化,伦理就不准确了。所以基于这样的逻辑,不讲伦理。等于把伦理消解了。很长时间补不上,我们做精卫填海而已。这样的逻辑论证之下,什么样的人是正确的?没有,只有面向未来的人会好一点,不但指物质,还有文化。即只要活着就比以前人强,所有人都处在一个被后人纠正的位置。整个价值体系,人生观体系就崩溃了。这样的人生观之下,人只拼社会权位,拼财富。这种拼是没有抵触情绪的拼,因为按照逻辑就应该这样。要打开,就要把伦理揪出来,不要在循环力里面。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你只有在伦理学得不错了,才能学文。这个“文”含义非常深,代表面向社会的一面。
儒家的伦理不仅局限在人与人关系,在家庭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自然合法性。东西方,在轴心时期:春秋战国,罗马希腊,释迦牟尼佛,这些时代,有一种宇宙的力量推动。伦理观念背后有更高超、更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宇宙。东西方一样的。西方认为是神,儒家讲道。要把这种力量提出来,让人感受的到。否则一切理性分析、归纳、观察最后都是沙滩上建立起来,立不住脚。以后许多书都是这个层面写出来的。在西方有信仰在支撑,有超越性的一面。
道是虚的,最虚的到头来是实的,佛家讲,一切瞬间因无为法而没有差别。儒家讲道“天何言哉”。殉道和殉物两个不同走向。追求道的人不会否认物的存在。今人把古代殉道的人给丑化了,这辈子就把道的门给关上了。做教育就是把这扇门给打开,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要把心灵之门,精神之门推开,否则教育失败了。也不会了解古今中外真正有水平的作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比孔子小40岁,晚年弟子,属于后进。学儒学对先学道友,可以称“各位先进”。他非常出色,表现在在文字、文献、文学上。此人性格刚毅,他传的弟子都讲礼。他年龄小,孔子活着时就当官了。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后来当魏文侯的老师。各种经典诗书礼乐春秋周易,都传下来了。经典是首先体现在文本、文字上的,子夏文学方面非常厉害,所以经典能从他手中传出来。子夏在跟孔子学习之前就比较博学了,到孔子那里主要学道。孔子不会直接讲道,他讲仁、礼、政治制度、为政、讲如何成为一个卓越领导人。儒门有一定的现实功利性。但功利性落在哪呢?落在做官、从政,以及背后的道。毕业时,孔子通常交代学生:“君子从道不从君。”要听从道德呼唤,而不是权势的诱惑。
“贤贤易色”
贤贤易色,谈的是夫妇男女,“色”美色,“贤贤”如果一个人内在很有内涵教养,一定要对其内在有认同,把仅仅关注对方外表的部分给剔除掉。儒门特别强调内在品质。贤人不多。仅从色的角度入手很容易把握,但人的本质非外在可以看出来,成长过程中轻易不要给人格品质下结论。
二、《论语》“学而第一”第二讲1讨论心得(3月15日)
(一)个人学习心得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句,开篇提的就是身份。就是“弟子”的身份该做的本分,即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余力学文”之前朱先生说这是伦理,伦理的背后有更高超、更本质的宇宙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宇宙。《四书章句集注》里面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易经》里面乾坤二卦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德就是源于天地宇宙的精神。先生说,教育就是要把这种宇宙力量提出来,让人感受到,把连接宇宙精神的这扇门打开。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就是循弟子这个身份,依照天道伦理去做,而养成的德。这是一切的根本,是基础。
这一周的修习,我深刻体会到循身份做事的好处。身份就好比你有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你的家,是你安身立命的地方。哪怕你走得再远,只要不忘记了家,不忘记你还有一所房子,终于有一天你还是会回来。循身份的时候亦是如此,只要时时提着身份,你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不忘记自己的本分,也就不会迷失心中的温暖和光明。所以,要安定,除了时时盯着心中的温暖,还得时时盯着身份
对“余力学文”句,“文”《四书章句》朱子注释为“诗、书、六艺之文。”无论是朱先生,还是《四书章句》里的历代大儒,对此的注释都是阐述文与质的关系。洪氏说:“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朱子更是说得严厉:“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可见,要两者兼之,才能文质彬彬。而质为本,文为末;质先,文后。但本末、先后都是一个整体。学文的起点和方向都应该是统一于朱先生所说的把伦理观念,就是这个‘质’的背后那种更高超、更本质、源自宇宙的力量。提出来,让人感受的到。否则如朱先生说:“一切理性分析、归纳、观察最后都是沙滩上建立起来,立不住脚。”
我自己的修身体验就是,从小我对文学很有兴趣,很喜欢吟诗弄赋,特别是写文章时,很追求那种文采。从小对博学多才的才子模样很是向往。但在人生遇到困难时,发现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抒发下意向,但并不能帮助我解决根本的问题。那时的我,被习气缠身,各种负面情绪缠住心灵,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应该就是没有这种宇宙力量。因为从小没有信仰、没有修身的功夫,所以对境时,看不清、看不明事理之当然,自然也没有定若泰山的宇宙力量。学文当是在自己身上开发这种宇宙力量,而后再帮助天下苍生开发这种宇宙力量。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对于此句的理解,承接上句而来,就是父子、君臣、朋友这些伦理关系背后就一个“诚”字。始终盯着自己的心,而不是“色”,即外表。
(二)学友讨论心得: 1、尹学友对大家读经时“实、匀、节、亮”四个字作指导的过程中说,“匀和节”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读经时,留意了下,当声调有起伏时,通常是心中有杂念,但一旦发现杂念了,心便想着调整回来,于是想着光明,但那点光在读经时的心中还是忽明忽暗。在这点上,还需要在日常读经中慢慢揣摩。
2、课堂上,向各位老学友请教“什么是宇宙精神?”的问题,尹学友的回答是:“宇宙刚健的永恒不息的力量,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道,道的外在就是礼,外在行动与内在感受要连成一条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刚健的、永恒的宇宙力量当是我今后修身之志向了。
3、课堂上,还有学友提出“孤儿如何解决孝的问题?失去了孝悌的根本怎样做事?”的问题。通过学友们的讨论,我的感悟是:孝悌的背后是道、是宇宙精神,孝悌只是前面的形式。关键是用背后的道、宇宙精神待人处事。孤儿也有各种社会关系,道行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只要指向宇宙精神,哪里都是道场。
4、也有学友谈到夫妻关系的问题。让我深刻的是,施学友说,朱先生曾说,家庭里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时时用感情去体会。不要讲那么多是非。亲情的背后是道。循着这样去做,才有“一人学儒,一家如沐春风。”的感觉。这番话我感同身受,亲情的力量总是在岁月的沉淀中厚积薄发,成就着我们,也圆满着我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3-16 14:58: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