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筆記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孔子一輩子講的也是禮 所以一旦有人問他禮是什麼,孔子就很高興。什麼樣的問題代表什麼樣的水準。“禮,與其奢也,寧儉”:禮不是越奢華越好。“喪,與其易也,甯戚”易,是秩,井井有條, 也等於奢。喪禮突出一個哀字,只需要表達了內心真實的悲痛即可,不需要繁文縟節,不需要表現給人家看。儒家很靈活。儒家不主張厚葬,反對奢華。儒家反對的東西很多都傳下來了。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夷狄,有具體所指還有泛指,此處泛指文化不如華夏民族的民族。先生的解釋符合經義。諸夏上下級關係紊亂了,但中華文明總體高度還在,不要用君臣這一個指標判斷整體的文化水準。還有民為邦本,他們有嗎?孔夫子不是唯君臣論者!可是在中國帝王社會,不敢直接翻譯。今天沒君主了,可以把這句話恢復它本來面目,直接翻譯,不要意譯,不需要拐彎。儒家君臣關係: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對曰“不能。”“子曰: “嗚呼! 曾(zēng)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旅禮,是祭典泰山神的儀式,天子之禮。冉有是孔門重要弟子,政治才幹最強。多才多藝,從政時穩健,是值得信任的人。當然,他也干一些不好的事:季氏沒錢了,經濟改革,增加季氏收入。先生理解,泰山不是專指泰山,指祭祀泰山這件事。曾是副詞,主語是冉求。(冉求)你對泰山這件事,還不如林放呢。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yìn),其爭也君子。” 射禮 射箭自己射好,不用管別人,射箭特別象儒門的心性修養、修德之法。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見成績不好,內自省,找找自己的原因,姿勢不對,還是力量不夠。高台前面是靶子 叫侯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素絹和美麗眼睛和帶酒窩的面龐都是說你原來的底色好,原來的基礎好。素絹也是天生麗質啊。質,是本質、質地啊 。
二、學習心得
“禮”是儒門鮮明特色之一。夫子一生都以“禮”教導弟子。儒門禮不是繁文縟節,也不是為了表演給人看。在儒門“禮”是一個人安生立命的根。如先生講“禮是你美麗的衣裳,是保護你的鎧甲。風吹雨淋時,你不能沒有禮的護持。”
禮樂文明也標誌著華夏文明的整體高度。儒家、孔夫子絕對不是唯君臣關係論者,從經文“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中就可以看出。只是在歷史君主時代,經文被理解得彎彎繞一些。今天做為立志成為儒者的人,要分明認清這一點。而儒家的“以道世君,不可則止。”是循著合於天道的禮。既不是對君主不尊重,也不是過于阿奉君主。這種對儒家的誤解古今都有,夫子就曾被當時人誤解“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儒門的禮是那樣合於自己當下身份,恰到好處。過和不及都不妥。這都需要自己日常修習中不斷地涵養,感受自己本心狀態,不斷提升。自己日常循禮過程中,“過”和“不及”的問題都有出現過。自省時知,只要自己失禮時,內心都會有不舒服的感受。而往往自己會斷,或者對自己本身狀態不敏感,而導致不能及時知止,歸正,循禮而為。同時自己也有一種覺察,不是自己一切都順利時,自己就都在狀態中。而恰當是自己工夫不密,容易“忘”。自己現在問題是工夫做得不密,是要專注於此。
射禮,特別象儒家心性修養工夫。這樣一來,知道,原來儒家六藝中的“射”不是什麼隨便選
來,或者單純從歷史生產力角度地分析。儒家教育子弟一切都關乎其內心心性修養。反觀現代對孩子的教育多已經偏了太遠太遠。儒門教育的目標不在競爭,而是在其內在的“禮樂精神”。聯想到先生以前講“入道如箭”工夫。射箭這種體育運動,從多個角度可以感受到儒門的心性修養。這真是我們現在教育小孩子可以倣效古代的。
先生對“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這一段的理解,更加符合經義。真正經典的學習一定是以生命來踐經文背後的大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6-15 14:58:5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