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筆記 10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 集注:“四者人倫之大者,而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而已。 游氏曰:“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也。能是四者,則於人倫厚矣。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學名,而其言如此,則古人這所謂學者可知矣。故學而一篇,大抵皆在於務本。”” 先生講:
子夏:孔門四科之文學。性格剛毅。魏文侯老師。傳六經。重禮。 儒門是要從政的 “君子從道不從君。”
賢賢易色,指夫婦。賢賢:如果遇到這個人,內在很有內涵,很有教養,品質很好,很善良 一定要給恰如其分的評價,有認同。易,交換。把自己緊緊關注對方外表的傾向,要給它替換掉。此句經文涉及夫婦、父子、君臣、朋友這幾倫。
儒門特別強調人的內在品質。賢友不易得。
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為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集注: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趴,豈復有物乎?” 友所以輔仁也,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良,則速發育
從善而已。”程子:“君子這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游氏:“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先生講:
威,威嚴 威儀 人性的尊嚴,要表現出來。
孔子講“君子不重”培養人格,首先有持重的,穩重的品質才可以。可以很活潑,但內心一定要有持重的品質。
怎麼培養自尊?“不重不威”。人要有一種人性高貴地流露出來。一定要有外在的形式,禮!有時候,禮是你身上漂亮美麗的衣裳,有時候又是保護你的外在的鎧甲。風吹雨淋的時候,你不能沒有保護你的鎧甲。保護我內心要有禮!
“學”要固定下來。 每天,自己獨處的時候,專門靜下來深思一些事情,培養這個習慣。你會找到更真實的自己。 講“個性”、“個人主義”從這個方面來講。
主忠信:這是我的內心的真實。這是我的高貴之處。忠信,包括,對這件事情,我很盡心盡力地去做。
德背後一定是道。而道是絕對的。相對的指向物,它絕不指向德。
友以輔仁。
正確認識“民粹”
“過則勿憚改” 重點在“憚”字。 憚的原因 勿憚的方法:“賴賬”。之後全力以赴地開啟內心精神大門,是我們最本質的追求,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讀『論語』要從這方面去讀。儒門是有心性修養的。如果你讀『論語』,沒有心性修養意識,這『論語』就讓你讀走樣了。你也體會不到儒家是怎樣狀態。
如何威,如何重,主要有禮。“小人有禮,則志不懾”
二、討論心得(20170322) 今天這兩句經文,都涉及到“學”,由此可知儒門所“學”何事。儒家最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品節,提升心性修養,這是儒者第一要務。「論語」開篇,就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就是儒家重修習。儒家法聖王先君,明人倫。人倫背後的“道”,這是絕對的。從人倫入手,修習自己,必盡其誠。明人倫,對自己循禮的助益在於準確把握自己當下身份,將自己當下身份之禮循盡,同時體認自己內心“仁”,積累自己“仁”的火種。為人父母,止於慈,為人子女,止於孝。 認識到當今社會,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倫理的消解。在儒門,修習提升自己,那就應該拿出自己的真誠與勇,從自身做起,在自己的家庭,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努力踐行,將“倫理”解救出來。從構建良好家風做起,“孝義傳家”,工作或與人交往,把自己當下身份之禮做盡。 朋友相交,以輔仁。『論語』一期班學友,每周三集中學習,學友們積極上麥,參加連珠讀,交流以誠。既是在提升自己的工夫,也是在盡心,共築學堂道場,同時對學友也起到一種夾持作用。無論學友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悟,還是針對學習,提出自己的問題、困惑,對自己、對學友都有助益。“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還記得先生說過,其實學友們的進步與成績,往往離不開學友的夾持。 同時也更理解先生所立的學堂規矩“學友之間不談是非、不做評價”。下引先生推薦的『陽明子交友之道』“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诚。不得动气求胜,长(zhǎng)傲逐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王文成公年谱》” “賴賬”法:再來聽,才明白,原來此法是為了減輕心理負擔,輕裝前行。向哪裡行?就是先生前面講的“入道如箭”啊。自省自己對一些事情特別敏感,並不是儒門所講的“敏於事而慎於言”中的“敏”。自己的一些敏多是在形下層面,多是外在的,對自己的精神生命提升助益不大。所以從這個角度,要用“賴賬”法,減卻自己的負擔。剛參加工作那幾年,工作時對自己特別的苛責,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從沉重的心理陰影中擺脫出來。也曾為此事求教於先生,然而那時的自己不能很好地用來先生所教。而今看來,先生這個“賴賬”方法真好!這也說明,自己在這方面有一點點的進步。同時先生講此賴賬法還有更重要的:賴賬之後,全力以赴地開啟內心精神大門,是我們最本質的追求,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先生教的賴賬法重點是讓大家放下未聞道犯錯時的心理包袱,目的在於讓大家全力以赴“志於仁”,向著道前行啊!
謝謝先生!謝謝各位學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7-3-22 17:54:5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