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論語十三講第四講03、04錄音筆記:
一、『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先生二十岁见到一位高僧,南普陀寺方长妙湛大和尚是这个大和尚的师弟, 他说,见到妙湛,非常激动,我们俩民国某年在哈尔滨某寺一同受比丘戒,我是他戒兄,他是我戒弟。他們是為了追求一種值得他們追求的真理。我們在三十之前是否也有這樣一個追求?孔子十五歲到三十歲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十五歲為什么志于學,這是自發的。有人強些,有人弱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由于教養的缺失,這個小火苗就熄滅了。過幾年就會覺得很可笑,就忘了。最后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不是指外在,是指內在。十五志于學難能可貴,接續下來才是根本。
2、到三十歲,而立,有一個東西在心中立住了,目標確定。
3、四十而不惑,鎖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他不是做什么事情都對,他也犯錯誤,甚至會犯一些大錯誤,會被一些事情所迷惑,外來事情出現時,他可能看不透,但是呢,錯誤犯后,會馬上調過來。到四十歲時,是指重大的事情,不能干擾他了。他很堅定了。
4、五十而知天命,沿著這個方向,志于學,學的是什么?沿著內在的精神生命,與天地是合在一起。知己命,不過是通過內在的精神生命獲得。知天命,是知己命,普通人才會獲得最終的尊嚴。人背后的力量來自于永恒的宇宙。天命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你體悟到天命中的永恒力量。天實際上指超越的永恒的力量。宇宙是不變,凡是不變的就是天。天還是超越的。當你內心感受到超越的永恒的,此即天命。
5、所有的信息在你觀察,都有內在的原因。這個原因在你觀察都是清楚的。這個人什么程度說什么話,這個事情會向什么方向轉化,這個時代會怎么演化,會看的非常清楚,耳順。順不是信服一切東西,是說他把來龍去脈看的很清楚。達到一種無可無不可狀態。孔子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
6、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無可無不可了,從心所欲,想怎樣做就怎樣做,矩是禮。不逾矩,在別人看來,孔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禮。孔子做的一切,別人看都是規矩,為什么,這個規矩不是隨隨便便立出來,背后有一種力量。什么樣的規矩是恰當的,一定是與天命相連。永恒的超越的天命在社會中要有一種秩序要求,而這個秩序不是人為設計的。宇宙存在的時候就是要有與之相對應的秩序。表面看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背后都有必然的東西,古之稱言出法隨。隨便說出的話就是法。普通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就比較麻煩。普通人帶著自己的生活閱歷來看,帶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看。往往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部分,假如他是近視眼,看人是朦朧的,他不相信人,認為人行為都有一個齷齪的動機。這些不是孔子的境界,是別人的境界。孔子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或者說自由。
7、這句經文很重要,知道學的是什么,學的結果是什么。如果大家有志氣的話,這條路不一定這樣去做。孔子這條路趟出來,我們不一定到七十。孔子一整套教育模式已經摸索出來了。弟子用功時往往可以走捷徑。不是照著走。但是有個前提,孔子這樣東西得保存下來。你得照著用功才可以,你得有道友相互提攜才可以。如果環境還不如孔子呢?可以永遠不能聞道,七十還沒志于學呢。
二、『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不要違背。孟懿子,魯國大夫,孟子是孟孫氏后代。不要違背父親的教導。樊遲這個人總孔子怎么種菜呀,種地呀,年紀不大。孔子,把問題重復一遍,其實想讓他提問題。他回答,何謂也。他會駕車,當年冉有出來跟齊國作戰,給冉有駕車。體質不差,學問方面差一點。
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操作性很強,這種學生必須告訴他操作性很強。生,死,祭。死是送喪,祭是祭祖先。在中國古代喪禮是兇禮,祭祀是吉禮。這不是兇禮。祭不只是哀思,有神圣感在里面。
三、『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年齡差的不大,古人結婚早,孔門弟子很多是父子二人跟孔子學習。關于這句話解釋的五花八門。
一種解釋,父母唯憂其疾,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不擔心其他表現。說明你這個人還不錯。這樣的解釋有點問題。問孝,主要還是從下往上。這樣是從上往下了。對長輩叫孝。
還有一種解釋,唯憂父母之疾,你經常把父母身體掛在心上。這個意思在儒家其他經典上說過,父母年紀大了。作為子女,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年紀高壽,子女欣慰。另一方面,父母歲數大了,有憂。那么這個擔心就和這個意為相通了。我個比較傾向后者。
后來兒童讀物,古人采用這種解釋,子女把自己各方面照顧好,各方面照顧好。
四、『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子游是孔子晚年弟子。有的子女對父母沒有敬。這里有個問題,父母怎么讓孩子敬,做人方面,人性方面教育很少。有的父母很不像樣子。為人父為人母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父教有母教。能養而不能教,孩子對他能養而不能敬。一定方面子女對父母能養而不能敬。這個事情不能怨孩子。
2、我們這方面教育中斷太久了。不懂孝道的子女,又當父母了。必須有一代人把這個鏈條打破。能養又能敬。中國家族教育才能好,中國家族教育好了,中國人素質才能提高。中國人素質提高了,中國建設才能上軌道。包括經濟,教育,文化。否則能發展就怪了。必須有人把惡性循環鏈條打開。
五、當年萬丈雄心,不要讓他消失。
謝謝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