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講修身講的是心法,小學講修身講的是規矩。行立坐臥都有規矩。規矩就是到什麼時候,你自己比較舒適的,能調整出你身心狀態的方式。未必正襟危坐才叫規矩。
2、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以禮表現。一旦偏離這個,人的狀態就渙散了。要像一個人的樣子在做事情。
3、講行立坐臥、灑掃應對進退,古人小學學這個,是因為這些比較好入手。
4、如今講心性功夫有兩方面障礙:第一是缺乏小學工夫,要在家庭中培養這種禮;第二,就是史學工夫。
5、曾經的歷史教育著重強調歷史的負面,那種很盛大的、很雄健的東西很少。突出階級鬥爭史觀,只認為當代人了不起,站在歷史的至高點,始終把自己當作先進文化前行的方向;把年紀小當作一種資本,當作先進的標誌。錢賓四先生讀史四信念:“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缷於古人”。
6、在回憶中華民族的歷史時,目前的中國人沒有一個共同話題,只能在技術層面交流。
7、行立坐臥的規矩不是小節,而是會深刻影響我們的狀態。對人生的態度、對人性的認識、對你自己的瞭解,都會因一個動作而發生變化。你會突然意識到原來你是這樣一個充滿正氣的人。
『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夫子從政目的達到,手段與其他人不同。夫子的內在品質引起了政要的注意。
『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克紹家風
1、禮崩樂壞的時代,許多人都背叛了家風,能夠保持三年的,就算是孝了。沒敢說五年,這是個感歎。
2、到我們現代人眼裡就充滿問題,難道他父親做的都對嗎?大前提是父親的行為是對的。對這句話的流俗質疑,是一種心術不正。良心大大地壞了,貫穿了百年。總是向犄角旮旯想問題。機械落後這些東西都出來了。實際這是病,你不能好好說話了,你也不能好好聽人說話了,染病毒的軟件。
3、三年而守正而不失者,鮮矣。夫子對世道人心的墮落發出的感慨。
『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禮之用,和爲貴,重點不在這兒。斯為美是句號。應斷作:「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其重點在:「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是一個語氣的轉折。為什麼以和為目標行不通呢?目標是和,但一定要以禮的手段的達成。講和而不講禮,這一定是對和的背叛。有子的深刻也正在此處。
2、禮為什麼重要?禮是一個人內在尊嚴的外化。君君臣臣,這是相對倫理。倫理將是未來中國人文學科的核心問題,也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問題。古代的倫理是相對倫理,而沒有絕對倫理。絕對的倫理只有人與天相對的時代,天對人有絕對的支配權。天在外表現為宇宙的各種形式,日月星辰;內在的宇宙精神就是人性。人性不屬於人,人性屬於天,根本的人性屬於天。
3、為什麼人性是高貴的?人性屬於天,蘊含於我們的內心,因此是高貴的。我們最本質的東西是共通的,無差別,不姓張也不姓李,不是古代的也不是現代的,不是某個地域的。它是整個人類的。
4、我們的本性是天,天授人權。西方是上帝給的。內在的解釋是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孟,程子,朱子,陽明,都是這樣。荀子則岔出去了。因此荀子的學生成了法家人物。韓非子的學說中就有很鮮明的反人性的觀點。
5、不可以只說「禮之用,和為貴」,一定要說出「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儒門的外在表現一定是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