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三講,錄音2學習筆記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這句經文一句話,就是談了儒家的禮。有子在降格而求,先生卻在這個地方升上去了。 信近於義:信相對於義,容易做一些。信:講信用、講誠信,這個品質跟義很相近。義:一把利刃在切東西,不計厲害。 真正的義:要是真正名副其實的話,這個人要有一種斬釘截鐵、壁立萬仞的精神! 言可復也,這個人能給你主持公道,能做出來,「復」是實踐,義不容易做到。恭容易操作。禮不完全是恭,禮的確對應一個字,「敬」,禮者敬也。可是這個敬除了畢恭畢敬以外,它還有一個意思,叫「不苟」,就是認真、不亂。不苟:強調的是尊嚴,如泰山一樣巋然不動,大人應有的樣子。這樣的人反應好像不是很快,但是厚重讓人信任:曾國藩。師道在官道之上,二者是兩回事。官大用權管一切的體制是培養不出有獨立人格尊嚴和靈魂的人。禮的表現:莊嚴性,抗暴性。作為一個儒門的繼承者,不能受侮辱,禮背後含着一種勇,這個禮是守本分,守人的本分,人做人事,就應當循禮而行,禮是任何力量不可改變的。此事當為,百折不回。有禮的人不會讓自己的天性受打壓。
小人物,普通人或者老百姓,怎麼樣能夠在這個世界上避免遭到別人的羞辱,怎麼樣維護你的尊嚴,怎麼樣過上一個體面的生活,不蒙羞,不蒙屈。錢?權?答案:不攝志!就是不害怕!有子講,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一方面我對你恭恭敬敬的,你不能夠發力,你不能羞辱我,另一方面這個禮、這個恭是一種隱含着的力量。山一樣的沉默,無形的力量瀰漫在那裡。重點:外在的禮很重要!相對倫理,禮背後有一個絕對的力量,就是為了自己負責任,禮不是為了別人。我們的干戈是我們的禮。執這個禮,一輩子不要把這個丟了,以保衛我們人性的尊貴和尊嚴,維護住這個。
精神生命,不能死。死了之後,這人雖然活着,你也是行屍走肉。精神生命是宇宙的本質,具足,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道在我們內心的感受上就是我們的精神生命,當然要衛。衛道士,我不是衛書本上什麼東西,我是衛我人性的尊嚴。而人性的尊嚴,它是以生死來捍衛的。有精神生命的人,不會因爲時代的認可或則迫害而消失,他永遠存在。岳飛、文天祥等都是殉道的人,孔子、朱子歷代聖賢都是這樣的人。中國的道統是由儒者的生命構成的,不是學院培養出來的。
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現,可是道的本質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有人講,我們要繼承發展孔子,是外行,你不知道道是什麼,是不能發展的,是不變的。儒門不從伊斯蘭的剛烈走,也不從基督教的神走,儒門是完全理性的一門學問,世界上不是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具有這樣的高度。
儒家為什麼那麼維護自己的尊嚴呢,儒家實際上是維護人性的溫暖,為了這個溫暖他要付出。因為儒家的核心是仁啊,仁者愛人。當你動搖了儒家仁者愛人的原則的時候,儒家作為一個普通的儒者,不惜以身殉道,他殉的是這種仁義之道,捍衛的是人性的力量,捍衛的是溫暖,這個溫暖他認為永遠不能在這個人間消失,也不能在我們作為個體的人中消失,永遠不能消失。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傳的都是這套東西。孔子以來兩千五百多年,中國人就是用這個信念、信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中國人因此成爲優秀的民族。
本期討論內容 現實生活中你體會過屈辱嗎?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節課以後你認爲可以有什麼和以前不一樣的解決方法?儒家的禮和普通人的禮貌有什麼不同?聽了這節課以後,你覺得作爲一個中國人最讓你驕傲的地方在哪裏?你了解了古人的信仰了嗎?理解他們的信仰嗎?(以上題目均爲開放性的題目,學友們真誠的暢所欲言,也可以離開題目各抒己見。)
彭學友:現在的時代物質化的時候,我們用禮來守住自己的本分,不願意接受蒙羞和屈辱,這也是和古代殉道的儒者是一樣的。2、在儒者眼裏退出這個羣體到底對不對?
司徒學友:儒門的禮,下班之前聽錄音的感覺,我以前對禮的認識比較膚淺的,認爲儒家的禮是普通人的禮貌,學習儒門之後,禮和宇宙精神是一樣,內在是永恆的宇宙精神,外在和這個呼應的就是這個禮,所以禮可以落到小節裏面,可以遵循身份去做事情,大到可以變成義,像一把刀一樣,他可以很柔軟也可以很剛硬,循着這個禮也能得道。另外,這一種體會個禮的,我有嘗試去做這個禮,我小時候沒有朱子小學的教育,我這個星期嘗試這樣去做,我改動了,不可能和父母梳頭發,我就給他們倒漱口水,我爸爸開始不接受,我堅持了三天,我發現我爸爸嘴巴上很不屑,但是他對我更加關心,也跟我有了呼應,出門吩咐我小心,用他嚴厲的方式來表達對我的關心,儒家就是在生活中去循這個禮,禮是相對的倫理,背後有一種永恆絕對的精神,什麼時候讓這個在我們內心復原,這個禮就是和宇宙精神一樣了。 華富學友:這個先生的講課,一些感受,這節課,先生說,信相對與義就更加容易做到,我感覺,自己平時的一種感覺,這種有大義的人有精神在裏面,有自己的堅持,具體我也沒有這個大義,但是有這種感覺,信的話也很難得,能夠主持公道做出來,禮不完全是恭,對應的是敬,還有是不苟,不亂,是尊嚴,舉了例子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針對問題:第一個,有一些時候跟朋友啊,我感覺很有道理,他講出來在言語上壓倒了我,我感覺一種很憋屈的感覺,目前還沒有感受,我怎麼解決,過去就算了,沒有太多的想法,現在這種行爲我也覺得沒有必要去辯解,我心中知道就行。第二個問題,我以前去追求這個禮,恐怕都是形式,儒家的禮有一種神聖的精神,爲了這樣精神可以殉道,我表現出來這種禮。第三個問題,儒家的精神,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孔夫子把到這個精神,儒家道統傳承出來了,感受到這個精神。第四個問題,原憲不了解,現在上來一些課程漸漸有一些了解了,以前了解的是神祕的東西,現在學了儒學感覺達到這種文明高度,屬於這種理性信仰,我自己沒有很深的感受,對這個信仰的理解已經不一樣了。原先這種很淺薄的,感受這種人性溫暖之火這種感覺,就是這樣,謝謝!
趙學友:作爲中國人有一部論語,像聖經一樣,孔子是儒學的創世人,基本思想都在論語裏面,這裏面講的爲人之道,精神生命時代意思都是值得思考的,儒學的要求人的尊嚴就能體現出來。具體我再想想。
邵學友:第二個問題,普通人的禮就是一個形式,背後沒有給禮貌一個有生命力的東西,你不管的東西,內在的生命那個禮做什麼事時候,這種表現,是一個外在要求,背後有一個原動力,內在生命力的東西,是直通天地精神的,這個禮,體會是先生講的禮怎麼樣,有禮的人不會讓自己天性受打壓,這個i天性是指那種人性中本有的那些屬於善的逗東西,禮的表現,抗暴,莊嚴性,本週聽了先生的現場講座,當時先生講萬課後,有一個學生帶着質疑和挑戰去問問題,先生回答的時候,先生以一種很莊嚴的,不是很嚴厲,也很穩如泰山的狀態,那句話講完之後,這個禮就是讓你的挑釁瞬間就碎了,禮就是內在的精神和背後的生命,和天地精神貫話,外在的衝擊一定能抗暴也能維護尊嚴。儒家的禮背後有非常非常強大的生命在支撐,沒有這個背後的東西就會流域外在,這是在教科書被誤解的多次被誤解,高中課本裏面就是祥林嫂是禮教吃人,對禮誤解的太深,在這裏先生給我們講了至大至剛的東西,把內在的精神,我們外在的表現一定是自然合宜的,也是禮的體會。
張寧學友:現實生活中屈辱的感受,應該就有,從小就有,具體細節就不講了,我的家長和親人教育我的,我不欺負人,但是欺負我不行,基本我從幼兒園到現在都秉承這個,聽了這個課,覺得更加有內心的 歷歷去堅持,還有一種環境壓力的,更強勢人羣在裹挾這你,但是你 很難不去隨波逐流,上來這個課,學習以後,我覺得可以不大聲呼出來,但是我可以堅持自己去做,第二問題,儒家的禮和普通人的禮貌是非常不同,公交車讓座,以往讓了就算了,學了儒學之後讓座句一定人認真的讓人家做到這裏,我體會這個姿勢,拿出恭敬和誠意看着人家,臉上的表情和語氣都有一個把握,不是站起來僅僅站起來就算了,別人和自己都感覺比較快樂,第四和第三個問題我最驕傲的地方,以前會說四大發明啊,有舊歷史啊,現在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古人,他們的操守和骨氣讓我覺得自豪,以前以爲信仰就是神祕的東西,現在知道信仰是一種絕對是無線的超越的,那樣的東西,古人可以有,我也可以有的東西,最讓我感動的是,一直以來讓我矢志不忘的是,爲所當爲,百折不回的精神,我們面對苦難,明明知道這樣,我們知道他對就堅持去做,這是最讓我最觸動的東西。
閻學友:說第以前確實沒有把這連個區別開,儒家的禮背後是道,偶內在的東西,注重內心的感受,公交車上讓座,同樣都是一樣的事,普通人在外在上差別不是很大,李學友說在細節上,在外在形式上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個是把自己內心,還有一個細節和普通人是不同,但外在表現差別不是是很大吧?這是我的,第三個問題,儒家文化是世界上非常先進的文化,老師的錄音對西方的基督教也是少見的難道的一種文化,我感覺和老師的理解不太一樣。希望老學友解釋一下
尹學友: 回答一下兩位學友的問題,彭學友的問題從儒家來說,可以留在這個群裏,因爲你是他們中的一分子,另外一方面你可以不說話,不參與,表現出你的立場。閻學友的問題,确实这样,在生活细节上,儒家礼与普通人的礼没多大区别,却别在内心体认上,会有细微的差别。动作有反应,我们有体会,你尊重一个人会在言语行为上有不同,会表现在细节上,司徒学友给父母到漱口水,体会到愉悦,儒家是行动中的学问,在行动中体会内心。一旦上麦,在我们体会自己的内心,我们相互间有个夹持,交流多了后就有个很实在的体验。如果只是用知识会很隔。您的感覺很準確,先生對三大宗教是非常讚賞的,只是我把他們與儒家作為對比,其它的宗教有一個關於神的傳播史,這個神蹟的傳播到今天就面臨挑戰,他如果繼續發展就要解釋這個問題,當神性消失的時候,那段歷史該如何交代?儒家沒有這樣的問題,根本就不依靠這個來傳播。感覺我們新學友非常可贵。老学友在聽了先生談工夫很多年纔開始磕磕碰碰的做工夫,這裏論語班才第三講,已經有學友去做禮的工夫了,非常敬佩大家!在生活中践行儒学,用儒家观点解释生活中疑问,很难的。我自己谈谈這個幾個問題,一个是屈辱,我很小就有屈辱感,不是欺不欺负,我从外地来,在同学里感受到不被接纳,后来学习生活中感到屈辱无处不在,包括评职称,需要你低下你的头颅,我觉得很痛苦。后来接触儒家后,我要寻找内心支点。寻找内心让我坦荡的点。我感觉这种做法,代我带来了非常舒适的精神生命的环境,被别人把握住时,你内心有个力量。中国人让我骄傲的地方,她文明的高度,文化多元,但不代表文化的高度一样。孔成至圣先师,尤其是,最近六七年常会出国,如果不了解自己文化高度时,会迷失在国外文化里。但我们如此破败,很难找到文化保持的好的地方。没有哪个年轻人,还有文化自信。无论科技艺术发展,还是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相差甚远,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文化高度才能有自尊自信。
張中岐學友:第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對待屈辱,禮不是說,對這個恭恭敬敬的,不好意思欺負我們,禮的重要意思是不苟,不亂,不好的因素時候,究竟用什麼樣的辦法去對待這種冒犯,用禮的辦法去對待。第二個禮,前面學友談到了很多,外在都是一樣的,但是先生講的禮完全是生命內在的狀態,第三第四個問題,我們文化是很先進的,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道理,通過咱們這個先生講的這個天道,這一點,第四個問題,我們身邊很多對儒家文化有的看法,曾經提出狼性,當時我覺得不對,但是也不知道怎麼樣去,今天通過這個儒家文化,真正的儒者泰山一樣,讓咱們去變得,但是這種信仰感覺要把精神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