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聽《論語》闕文錄音
【一之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敬事而信,信的培养的出发点是喪祭之礼。
2、節用而愛人,国家使用錢財的時候要想着老百姓,對百姓要愛護。
3、使民以時,要在农闲的时候让老百姓做事,不讓老百姓感到為難、不舒服。看似很簡單但做不到。
4、這三點相當重要,今天治理國家沒有這三點也行不通。孔子把治理國家清楚的鏈條說出來了,照著去做就好了,但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沒有形而上的高度,沒有把這三者當成不可動搖的基礎,一切都是模糊可更改的。
【三之八】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巧笑、美目、素是最初的沒有裝飾的,是倩、盼、絢兮的根本,是先天素質。
2、「繪事後素。」「禮後乎?」原來的素是最重要的,畫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畫,一下子子夏就醒悟明白了。
3、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覺得卜商这个状态谈詩經才有儒家的本色,儒门就是讲禮後乎。解《詩經》在儒家是斷經取義,儒家講的都是自己的東西。
【五之二】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1、子賤,姓宓,名不齊,當時非常有名,比孔子小很多,很早就出來做官,孔子非常看好他,說他完全是治理大國的風范,说他治理國家內在的素質定的那麼準,孔子也說過可惜沒給他大一點的地方。生不逢時就是這樣。
2、魯國沒君子嗎?魯國多賢,當時孔子就是在說自己。
3、孔子說了之後,後來有很多複雜的聲音,儒家在當時,人們不見得都認為儒家好,這個非常正常,後來儒家走出來了,時間也過去了。
4、孔子在這裡凸顯的是君子是出於孔門就。
【五之五】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説。
1、漆雕開,在春秋、戰國時很有名,到漢朝時也是很有名。
2、夫子說漆雕開可以去做官。漆雕開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漆雕開斬釘截鐵不去做官。這才是孔子真正挑的學生,他不去做官,他就往形而上走,有了這個高度再往上走才見儒家的真工夫。從這兒看到一個非常生動的儒家學習團體。
【七之十四】冉有曰:「夫子爲衞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爲也。」
1、從這段經文看出,弟子向老師提問題,有的人能提有的就不能提,程度不够的不能提。
2、冉有曰:「夫子爲衞君乎?」夫子要不要為衛國的君主考慮考慮。關於這件事情,孔子的弟子表態不一樣。冉有這麼大的能力,對這個問題甚至還模糊,其他人就更別說了。
3、伯夷、叔齊,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其父將死,遺命立叔齊。父卒,叔齊遜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其後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武王滅商,夷、齊恥食周粟,去隱于首陽山,遂餓而死。先生講要是別人讓讓就干了,他們沒有,當時,兩人是道德典範。這個故事,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古之賢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怨不怨?他們為了自己的操守而做,說道這兒,結果出來了。
4、出,曰:「夫子不爲也。」子貢拿兩位古人把這事問出來了。僅僅按記載來說這事不準確,我們讀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的弟子寫的,後來者看得很清楚,以後來者的眼光,的確是夫子不爲也。這段歷史非常複雜的評價,三千弟子的做法不是完全一致。
【七之十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這句話很重要,說人哪怕吃粗飯喝冷水,重要的是樂,是跟這個狀態無關的,不論什麼時候這個樂都在。
2、這個樂有另外的高度和追求的層度,這一切都不能改自己內在的歡樂。這個樂該怎麼做,是儒家形上非常重要的環節。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有錢有地位了,如果是不義的,於我如浮雲。這段非常重要,每個人把這個「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樂,貫徹始終,人的一切行為都體會這個樂,能做到的,是孔子真正的弟子。
不義,儒家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樂中於我如浮雲。形而上的高度就是這樣,心態巋然不動。儒家的東西斬釘截鐵,「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真懂要在這個地方懂。
【七之十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1、這分兩方面講。一種是孔子說,假如給我幾年額外的時間。五十以學《易》,我的年齡還沒有過五十那麼可怕,就沒有大的過錯。這句話這麼講沒講完。
2、還有一種講法,「加我數年,足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個做法有可能,但問題在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跟這個不太一樣,孔子講周易,很早就接觸,但不願意學,後來中年以後就原意學了。子貢就問他,跟以前研究周易的態度有什麼區別?同歸而殊途。形而上謂之道,孔子講五十以學《易》,不是為了最後無大過,是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而學也,這是講天道。
【七之十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執禮,就是行禮的過程中的讚詞要用雅言,就是孔子弟子學習時用普通話。
【七之三一】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1、孔子非常注重音樂,現代人中斷了,沒有把音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音樂沒有發揮音樂本身能表達「樂亦在其中矣」的狀態。我們現在的音樂表達不出來,我們也不認為它能表達,說明我們的認識不完整。孔子那時期不一樣,我們的音樂沒有善。
3、「必使反之」,兩人重新把歌而善反復再來,「而後和之」。音樂到了這個程度,人的思維是停止的,算計思辨都停了,人會打開另一扇大門,很容易進入到另外一個層次。
【七之三四】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這是什麼狀態?孔子樂亦在其中,神沒有必要再要求我怎麼樣,我們要求神做的和我們要求自己做的都一樣,不用再祈禱了。我跟人家做的完全一樣。上下神祇應該關照的範圍,「丘之禱久矣。」我們很久都沒有區別了,這是孔子的高度。
【七之三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這屬於形而下層面,稍微條件好一些,就會沒有禮貌。條件不好的想沒禮貌,也沒條件,寧可固也不要不遜。二者都是不好的。在不好的狀態下,固比不遜強。夫子根據當時人普遍狀態提到的,對我們現代人也很重要。
【七之三六】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君子坦蕩蕩,這個都知道,但是做不到。
2、小人長戚戚,這個狀態非常的自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常戚戚,形而下的就是這個狀態。
3、為什麼坦蕩蕩的人很少呢?坦蕩蕩,形而上就是這個狀態。得到樂的狀態,只能表現不能說,別人看到也達不到,說不是最好的狀態。
4、默而合之,自己想要達到這個狀態就要有一些做法。
【八之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1、這個意思是拿周公打比方,這個狀態是形而中偏下,之才之美,驕且吝,各方面發揮的非常好,慢慢就會看到驕,讓人很不舒服。
2、另一方面又不滿足,只是給豎立了高大形象,內在的狀態沒有達到,沒有寬容,普通老百姓的要求他做不到廣大圓滿,他不過是比較有才能的普通人,形而中偏下。人人就把他當人物,現代這樣的人很多。
3、之才之美,現代找這樣的人都少,基本沒有,嗚呼哀哉!真有之才之美我們就服了,使驕且吝,還處在初級階段,更可悲了。
【八之十二】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1、三年學,不至於穀,太難了。孔門不能要求所有弟子像漆雕開那樣。這句話是夫子感嘆諸弟子一個最真實的一個想法。
2、孔子之學真正開始學進去,應該是三年以後,這樣我們知道孔子真正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孔子也給弟子們留一定空間,但是他們能不能由著這個空間趕上來。
3、三年學不至於穀,今天辦學應該貼在墻上。
謝謝先生!謝謝各位學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