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心对对历史应该怀有温情与敬意的个人体会
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应该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这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钱穆先生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序言前的一段名言,摘录于此与学友共勉,它将作为我学习与探索中国历史文化时的指导语: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人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我的理解是,承认历史,尊重历史,善待历史,客观评判历史人物,明白历史发展趋势,弄清楚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做个合格的中国人。
1.我是70后,我从小学习的历史教科书,影视,宣传等多是被政治加工的历史,当然历史的年代可能是真的,但人物与事件就可能是随人装扮了,我的大多数历史知识来源于评书与课本,那时我只是把历史当故事听而已。那时的我,对历史的感觉更多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欣赏与佩服,缺少的是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2.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抛开了规定的视角,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些历史的真相,比如和祖辈聊解放前的北京,聊以前家族的历史和生活实际情况,尤其是一些近现代的东西,和教科书的宣传相比,我更信任家人的真切体会与感受,但让我迷茫的是,这两种说法常常是不同的。
3.开始对历史有感情是大学学习中国医学史之后,缘起于对古代医家医术的钦佩,了解医家也同时会对同时期文化、政治、历史有所涉及,对古代先贤的敬佩也就油然而生了,但现在想来那也就是远远地敬佩而已,也或有些功利的想以史为鉴,但作为不明真相的我,能用它鉴什么我也不知道。那时的我只是对历史人物有敬佩,但还没有温情可言。
4.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觉得自己开始对历史有了温情与敬意,尤其是在来到学堂以后,更加觉得只有对中国历史文化先有了温情与敬意,才能开始真正的认可与继承,仔细体会钱先生的话,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认可与尊重我们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的根,每一个个体都像是一片树叶,树叶对根不仅仅是温情,还有感激与深深的依恋。学习历史才会知道我们的本原和来历,才会更热爱我们的民族。才会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与自豪。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先贤,真诚的敬佩他们,我才能尽可能的去还原历史情境,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古人思想的源流,去体会那些思想的深意,才能学到他们思想的精髓,才有可能去实践与应用。面对历史,面对先贤,我觉得我真的是太弱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仁爱,他们的勇敢与担当,那是我奔跑着也望尘莫及的呀!我相信,随着我对国学,对历史文化的不断学习,这种温情与敬意一定会越来越深的。
谢谢先生!谢谢各位学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