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里仁为美》
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
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意以此与!一薰一莸,十年有臭,非以其化之之故耶?一日暴,十日寒,无复能生之物。傅者寡,而咻者众,虽日挞不可为齐语,非以其害之之故耶?善不胜恶旧矣。
为善而不求善之资,在我未保其全,而恶习固已乱之矣。此择不处仁,所以谓之不知,而里仁所以为美也。
夫苟处仁,而朝夕之所亲,无非仁也;议论之所契,无非仁也。耳之所闻,皆仁人之言;目之所睹,皆仁人之事。相与磨砻,与渐渍,日加益而不知矣,不矣美乎?
夷之里,贪夫可以廉;惠之里,鄙夫可以宽。既居仁者之里矣,虽欲不仁,得乎?以墨氏而已有所不及,以孟氏之家为之数迁,可以余人而不择其地乎?
然至贤者不能逾,至洁者不能污,彼诚仁者,性之而非假也,安之而弗强也。动与仁俱行,静与仁俱至,盖无往而不存,尚何以择为哉!
苏轼《君使臣以礼》
君以利使臣,则其臣皆小人也,幸而得其人,亦不过健于才而薄于德者也。君以礼使臣,则其臣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
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小人反是,故先王谨于礼。
礼以钦为主,宜若近于弱,然而服暴者莫若礼也;礼以文为饰,宜若近于伪,然而得情者莫若礼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有爵禄刑罚也乎?何为其专以礼使臣也!
以爵禄而至者,贪利之人也,利尽则逝矣;以刑罚而用者,畏威之人也,威之所不及则解矣。故莫若以礼。
礼者,君臣之大义也,无时而已也。
汉高祖以神武取天下,其得人可谓至矣,然恣慢而侮人,洗足箕踞溺冠跨项,可谓无礼矣,故陈平论其臣皆嗜利无耻者。以是进取可也,至于守成则殆矣。高帝晚节不用叔孙通、陆贾,其祸岂可胜言哉?吕后之世,平、勃背约,而王诸吕几危刘氏,以廉耻不足故也。武帝踞厕而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黯。青虽富贵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礼之,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
(苏轼: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苏辙《其为气也……之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何气也?天下之人莫不有气。气者,心之发而已。
行道之人,一朝之忿而斗焉,以忘其身,是亦气也。方其斗也,不知其身之为小也,不知天地之大、祸福之可畏也,然而是气之不养者也。
不养之气横行于中,则无所不为而不自知。于是有进而为勇,有退而为怯。
其进而为勇也,非吾欲勇也,不养之气盛而莫禁也;其退而为怯也,非吾欲怯也,不养之气衰而不敢也。
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人之身,而气三变之。故孟子曰:“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夫志意既修,志盛夺气,则气无能为,而惟志之从;志意不修,气盛夺志,则志无能为,而惟气之听。
故气易致也,而难在于养心。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而告子先我不动心。”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何谓也,告子以为有人于此,不得之于其言,勿复求其有此心。不得之于其心,勿复求其有此气。夫言之不然而心则然者有矣,未有心不然而气则然者也。故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由是言之,气者心之使也。心所欲为,则其气勃然而应之;心所不欲,而强为之,则其气索然而不应。人必先有是心也,而后有是气。故君子养其义心以致其气,使气与心相狎而不相难,然后临事而其气不屈。故曰:“志至焉,气次焉。”志之所至,而气从之之谓也。
昔之君子以其眇然之身而临天下,言未发而众先喻,功未见而志先信,力不及而势与之者,以有是气而已。
故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养志以致气,盛气以充体,体充而物莫敢逆,然后其气塞于天地矣。
(苏辙: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
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
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
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
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语出《西厢记》)
唐寅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似;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