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侯侯寶林自傳》前半部份是侯寶林自己的寫的,感覺有一種真實又有一種矛盾,有一種混亂還有一種拘謹。北平天橋賣藝人的生活他寫的那樣充滿感激,但是卻又試圖以批判的口吻加以評價,但字裡行間依然有割捨不去的情懷。他自己寫的自傳鮮有個性的呈現,讀完以後,侯寶林這個人是模糊的。後半部份是他的朋友寫他的回憶錄,這個部份是朋友們眼中的侯寶林,有天分、機巧、目光敏銳,尤其是他臨終前的反思尤為深刻。這個部份的侯寶林是活生生的人,有他的愛憎與好惡也有他是缺點與真誠,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己寫自己那樣模糊與拘謹,別人寫他卻那樣的真實。
也是從這本書裡知道了一個事情,偉大領袖多次私下要求侯寶林去他的住處給他講相聲,這個比例幾乎占了侯寶林解放後所有演出的一半以上。偉大領袖還有一個貢獻,他覺得成語“揠苗助長”的“揠”字,老百姓看不懂,就改為“拔苗組長”,這個成語從此就成為“拔苗組長”啦!
《巴黎的鱗爪》是徐志摩的日記、給友人與妻子陸小曼的信還有一些文章的集合本。其中日記與寫給陸小曼的信的比例居多。他早期的古文寫的真不錯,非常清新可人,亦不乏鏗鏘之音。少年時代的徐志摩是個挺有血性的年輕人,愛這個民族,為這個民族憂慮,為這個民族中奮爭的勇士們流淚。他的日誌中顯示,當他的興趣完全轉向文學后,性格中細膩柔弱的部份就愈加明顯,他對生命有一種敏感的體認,常常在四季更迭中感受生命的悲歡,這一切在遇到陸小曼后徹底爆發,最後醞釀出那樣火一般的愛情。
愛情中的徐志摩寫了那樣多的信,字裡行間全是炙熱的愛與思念,可以想見當時的徐志摩是怎樣的狀態!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不顾一切!原来看一些文献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家里人是反对的,但是在他的日记中发现,他的父母其实是同意的,并且在财产上也并没有断绝。但是在徐志摩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的父亲却不允许陆小曼戴孝,父子因此发生冲突,为什么会这样,日记中并没有透露。兩人結婚后,徐志摩对陆小曼的深情依然不减,只是生活的差异和重担,终于让他在信中多了一些怨言,他对陆小曼充满了爱与希望,希望她改变生活状态,希望她能与他一起单独相处,然而这样的期望在他意外去世前亦不能如愿,后期的徐志摩完全陷入了家庭财政上的困顿中,在去世前写给陆小曼的最后一封信里,依然为家庭用度而操心。尽管如此,他的文人生活依然让今天的我们羡慕不已。在北京的这个文人圈子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他的日记里,他们吟诗作对,风花雪月,生活雅致而不低俗,这样的生活状态,我想已经远离今天的文人了吧?
徐志摩死后,他的文集基本由陆小曼一手整理,出版他的文集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可是所有看过徐志摩书信的人,恐怕没有人会原谅陆小曼吧?那么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那样坚持整理和出版他作品,这样行为如何解释呢?是陆小曼对自己的惩罚吗?她一直孤独的生存到八十年代,独居上海。这也是一种自我惩罚吗?到现在为止,我们看不到陆小曼写的任何一字,她的这段经历已经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散殆尽,留下的只有徐志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