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栅,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帅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陈德、华高、费聚往援。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帅援兵至,伯升弃营遁,追斩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炳文为使。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吴平,进大都督府佥事。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造反。 耿炳文奉命率兵抵御,结果大败而归。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进行的作战。
是年七月,朱允炆遣军北上伐燕。八月十二日,大将军耿炳文率军30万(实际到达之兵力仅13万)人营于真定。朱棣率军击败其先锋于雄(今河北雄县)、莫(今河北任丘)以后,获悉耿军分屯于滹沱河南北两岸,遂遣还耿部降将张保,声言雄、莫之败及燕师南攻真定,先声夺人,并诱其南岸屯军移营北岸,以求一举全歼其军。二十五日,朱棣抵真定,得知其南岸军果北移,遂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2营。耿炳文出城迎战,燕将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军奋击,朱棣以奇兵出其背后,循城夹攻,横穿其阵,大败之,擒获左右副将军李坚、甯忠等将士数万人、斩首3万余级,获马2万余匹。耿炳文敛军入城拒守,燕师攻城3日不下,乃引兵还北平。
二、说说忠臣黄子澄?
黄子澄(1350—1402)以字行。分宜人。明大臣。洪武中会试第一。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事。皇太孙即位,是为惠帝,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夺藩王权。除周、岷、代、齐、湘五王后又削燕王,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子澄与齐泰不善军事,连遣数将均败。 燕王攻下京城(今南京市),夺得皇位,是为成祖。子澄被俘不屈,肢解而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罚戍边。
黄子澄,本名黄湜,字子澄。他是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澧源人。生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从小勤学苦读,并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为了弄清四书五经的根本大义,他曾向“以易经魁江西乡试”的分宜防里人欧阳贞学《易经》,跟“精通经义”的分宜醴砻人周与学学《书经》,后又拜在大学问家梁寅的门下学习《春秋》。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他考中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明太祖问他的年龄,他说是三十四岁,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答不上来。于是明太祖把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就这样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探花!
殿试后,黄子澄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职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作为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和侍从官,黄子澄伴读于东宫,他最后官职到了太常寺卿。皇太孙曾经坐在东南门问黄子澄:“诸王都是我的长辈,拥兵自重,多行不法之事,有什么对付的办法吗?”黄子澄胸有成竹地说:“诸王护卫官兵,只知自守,如果诸王真有叛乱的举动,将京师重兵调过去镇压,谁能抵挡?西汉时七个王国不是不强大,可最终还是被消灭,中央与地方藩王,大小强弱之势本来不同了,然而顺应还是背离天理人心就更不一样了。”言下之意是伦理道德和人心向背决定事情的成败,皇太孙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公元1399年,皇太孙朱允炆基做了皇帝,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下诏让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一起辅助朝政。并对黄子澄说:“先生还记得东南门说过削除地方藩王的话吗?”黄子澄当即行顿首之礼,然后说:“不敢忘记!”退朝后,黄子澄与齐泰商量削弱藩王势力的办法。齐泰打算先对付燕王,黄子澄认为不妥,周、齐、湘、代、岷五个王爷在先帝健在时就多行不法之事,削掉他们的爵位名正言顺。现在要问罪,应该先对付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弟,削掉周王是翦掉燕王的手足。想好办法后,两人在第二天便告诉建文帝,正好有人上言揭露周王的不法之事。于是建文帝命令李景隆派兵袭击周王,并将周王抓了起来,审判以后事情牵连到湘、代等各王王府。于是建文帝下诏将周王、岷王废为庶人,将代王幽禁在大同,将齐王关押在京师(今南京,当时明王朝还没有迁都北京),湘王吓得自焚而死。接着朝廷将惩办周王的消息透露给燕王,观察燕王的态度。燕王上书申冤喊屈,建文帝为人懦弱,看了燕王的上书后心软了,对黄子澄、齐泰说削藩之事应该停下来了,黄、齐二人不同意。第二天,黄、齐二人又说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燕王,应该趁着他有病(此时燕王装病)袭击他。建文帝却犹豫不决地说:“朕即位以来,接连废黜了诸王,现在又要削去燕王的爵位,怎么好向天下人解释呢!”黄子澄解释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被人所制。”建文帝顾虑说:“燕王智勇过人,善于用兵,虽然病了,恐怕很难对付。”于是黄子澄、齐泰出谋划策,商量出了一整套部署。建文帝听从了黄、齐二人的计谋,命令都督宋忠调戌边官军屯居开平,并从燕王府护卫中挑选精壮兵丁划归宋忠指挥,将护卫胡琦,指挥关童等人调入京师,以削弱燕王的势力。又调北平左右卫官军,分别驻扎在彰德、顺德,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又派耿王献老巢所在的燕京。
燕王朱棣早想反叛,但担心自己留在南京的三个儿子性命难保,不敢马上行动,便假托自己病得厉害,向建文帝上疏请将他的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以备后事。在讨论是否将燕王三个儿子放回的问题上,齐泰主张将其作为人质扣押起来;黄子澄却认为,扣押不如放回好,放回去,表示朝廷没有削去燕王爵位的意思,麻痹一下,然后出其不意,发兵袭击,燕京便可攻下来。建文帝按黄子澄的主意办了。
三个儿子回来后,燕王篡位之心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他以诛杀黄子澄、齐泰的“清君侧”为幌子,率领所谓“靖难”军誓师南下。发兵前,他去掉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一年。黄子澄与齐泰本是书生,不懂军事。大将军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被燕军击败。黄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值得担心。”于是推荐起用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然而李景隆更是无能之辈,在郑村坎白沟河被燕军杀得大败,丧失军辎士马数十万,接着又败于济南城下。建文帝急忙召回李景隆,撤了他的职,却赦免他的死罪。黄子澄很伤心地哭着要求将李景隆处死,以激励将士。建文帝不予理会,黄子澄伤心地捶着胸脯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面对燕军节节胜利的局面,建文帝想缓和与燕王的矛盾,迎合其“清君侧”的心理,将黄、齐二人贬出南京,但暗中仍令他们外出募兵勤王。黄子澄穿着便装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姚善上书建文帝,说黄子澄的才干足以抗拒危难,不应抛弃到远方以使敌人称心如意。于是建文帝召还黄子澄,但黄子澄还未到南京,守卫金川城门的李景隆临阵倒戈,打开城门,将燕军放入南京。
这时,黄子澄又想与姚善航海到其他地方或海外借兵,姚善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于是前往嘉兴杨任那里商议举兵对抗燕王之事。杨任当过袁州知州,治理地方时能为百姓着想,黄子澄很欣赏他,视之为国士。燕王起兵后,他因病告假在家,他也是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但他们的事被人告发。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攻下南京后,便宣布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当黄子澄被太仓武士汤华绑到南京后,成祖器重他的才华,为他松绑,想重用他。但他一见成祖,只称“殿下”,不称“陛下”。成祖左右大声威吓他,他面不改色地说:“我只知道殿下以兵力夺得富贵,不知殿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如果用我,是不想以三纲五常治理天下吧!”言下之意是中国自古以来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治理天下,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难道你要违背吗?成祖却笑着说:“听说你博学多才,擅长书法,不象方孝孺执迷不悟,目光短浅;你如果能效法唐代贤臣魏征,换了君主,仍然向新君尽忠的话,不但我将恕你无罪,而且照样让你享受荣华富贵。”方孝孺是建文帝的文学博士,因穿丧服哭于朝堂、拒绝起草成祖即位诏书而被杀,株连十族;而魏征是唐代初年的大臣、政论家,他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在唐太宗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夺取皇位后,又效忠于太宗李世民,君臣真诚合作,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政绩。黄子澄当然知道方孝孺的节义故事和魏征的典故,他义正辞严地驳斥说:“经史柔翰,治世所用,乱世将安用耶!况富贵瞬息,何足轻重,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起,无足怪者!”成祖脸色大变,把从黄子澄家乡抓来的400多名亲友带过来,威吓说:“我知道你一定不愿意被我使用,应当承认你有哪种罪过。”黄子澄于是将他的答语写在纸上:“我作为先帝的文臣,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进谏削去藩王势力太晚了,以致于成全了这个凶残之徒!我的事业没有取得成功,不值得后代子孙去仿效。”在这里黄子澄以表面认罪方式,痛斥了明成祖这个暴君。明成祖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当廷对黄子澄实行磔刑,先令左右砍断了黄子澄的双手,随后又砍断了双脚……将他活活地惨杀。黄子澄遇难时,年四十四岁,被株连十族。在押往南京的亲友中,被杀者一百多人,戌边充军的四百多人,女性则被送往教坊为娼,只有一个儿子变换姓名后才幸免于难。
三、说说黄子澄之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