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学友们一同在学堂读书书,九点过后开始读朱子的诗四首,然后学友们热烈讨论前两首《观书有感》和《春日》。收获很大,那高兴的状态用手舞足蹈来形容,似乎都难以表达极致。以至于躺在床上,想着那两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脑海中、眼前浮现的都是诗中的意与境。轻轻地翻开书卷,那轻盈的手势,何种的惬意。展开的书卷,好比半亩水塘一般被掀开,犹如打开一面镜子一样。这时天光云影美景都呈映于书中。不禁让人感慨“为什么这样清彻通透?答曰“只有源头活水”。这其中多有深意呀。想到此,情不自禁地坐起来,找来纸笔,我要把自己和学友们学习交流的感想记录下来。
打开经书,如同打开半亩方塘状的一面镜子,天光云影美丽的光彩景色,映入其间。犹如应入水中。为什么会有这样清彻的池镜?只因为源头,引得活水来。
源为何?为本源,乃彻上彻下之道。这在我们学堂宗旨“道经师友,仁智勇礼”之中。
对“清渠”中美景的向往,欲求得“清”,这是一种追求。“活”有生命,才有活,而生命之源,是最旺盛的活力。
我在揣想,朱子做此诗时,所观的书一定是“经书”。彻上彻下的道就如有源之活水存在着,示人以“清”,这种至善之境。人何以能达到呢?答曰“读经典——学而时习之”。
翻开古圣先贤的经典,一片片竹简,呈现眼前,犹如打开一面镜子。这如镜子的书本好比半亩方塘,可以将景物倒映其中。天光云影,都是天上的事物,代表了美好的。水中可以映照,可推知世间事物之理相通。这与朱子的“格物、致知”相对应。
池水为什么这样清。至清——至善、至美。
只因有“源”,才引得活水。由此推广,求道也是在延续精神生命。
读经打开半亩方塘的美景。
我有这半亩方塘吗?我的半亩方塘中会映像出什么呢?一切都需努力哟!
《春日》,这首自己读小学时,就曾经学过。今天读来,却全不是儿时的感受。原来诗中“寻芳”指寻找圣贤之道。“泗水”指夫子讲学之所。“东风”指“夫子教化”。“春”指“仁”。
这样读来,诗中那对圣贤之道,对儒家思想的追循之情可见一斑。朱子不愧为理学大家,把深奥的哲理,不着痕迹地寓于日常生活事事之中。在金人侵我族的世道之下,朱子相信唯有圣贤之道能救我民族,救我华夏。
读过这两首诗,子卉体悟更多的是——生活中处处是礼,处处有仁。功夫真得往密里做哟。子卉需要努力缩小差距的地方很多很多。唯有从当下做起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2 18:57: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