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之路
一 识规笃信
学堂中学习,先生与众学友常常会提到学堂规矩。第一次明确全面地听静远学规时是绿衣学友向我一一讲过。我承诺能做到。那时我还很外在地想:我能做到,来学堂和任何一个团体一样都要规矩的呀。这还用重申吗?我要是不认可这学堂,能要加入吗?我甚至觉得这些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徒增形式而已。今天想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无知可笑。虽然我以很谦虚的态度表现出来,那是因为我只知道学堂要守礼要提起敬意,而自己只是照着学样子。那时候的我,只知道学堂规则文字,不知其背后深意。此次见面,先生不辞劳苦,当晚安排内容:“明规见礼,直指儒道”五天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堂规。“循礼而动”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守护神。她关爱着我,学儒之路温暖而有力量。好比我的引路灯,偏离光明。我无以走向儒者。
1学堂规则
(1)学堂内循礼
五天来在先生的督导、学友帮助下,我依学规落实,声音低下来;慢下来;课上正襟做好;向先生行礼,每一次落实学规都觉得很顺畅自然。我不再为了外在的规则而守,而是我内心能有一种敬意与安宁,让我自然声音低下来,做事慢下来,稳一些。课上提起状态。由此反省自己不良状态,在房间时我曾经以为学友不在我的眼前,看不到我的样子,我递上一杯茶,做一个迎宾词,就以为自己做足了功夫,学友来得少时,自己既不读书,也没有安排,空着麦,忙自己闲事、家事,等有学友来时却没能及时顾及。现在我有了体验,一定要用心守规,那才是形成学堂的氛围,立住我们的道场,否则就是人气不旺,经营不善的聊天室。那样有负先生对我们传道之恩。有负学友诚敬相待之谊。有负于我安稳的内心。其实那不良的状态,内心的情绪也不是一种好滋味。做事草草也不用心,也是匆忙跳过的。
(2)学堂 外“格物”
循礼不分地点场所。当然在学堂内,我循礼会容易些。因为有先生点拨,有学友间挟持。我们的道场让我们不循礼不容易。可是在学堂外,循礼时,我们道场弱淡,有时是我独自己一个人,有时是我不良心智要打破我内心的礼。那时怎么办?先生说——循礼而动就是止于当下身份。如《大学》中“格物”所言,先生提醒我们说话声音低,不就 学堂之外的一种礼的具体参见吗?住宾馆我们是客人,低声说话,上楼道轻声慢步,不妨碍其他客人,就是我的礼。提起敬意,向服务生要一些常务用品时,声音低缓谦谦,体谅于他们,真诚致谢于他们也是循礼。
每天早晨下楼,外出晨读时,遇到宾馆的工作人员,我都会心微笑问好,我也能感到他们带给我的温暖。住宾馆担心影响其他人休息时,我默读以文也让自己很舒服,没有担心慌恐。按先生所教诵读法,试做足“实、节、匀、响”之动。
2 提起敬的状态。
循礼与起敬是学堂相伴而生的规则。按先生所讲循礼在形中,起敬见威仪。离开敬的礼非学堂之礼,离来礼的敬的亦非学堂。
敬于心中起,背后有天道。为什么要敬呢。因为我要开启我完整人性。要树立自己精神生命。大学曰:“做亲民”所以我要提起自己的敬。敬让我心有所感,心有所安,心有所定,心有所止。
敬于人人,事事之中。听先生教诲。起敬会让自己温而宽。会让自己诚意正心润德,先生讲德可润身。入住宾馆,我是客人,可我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在人性上我与工作服务人员是平等的。与前台或工作人员沟通,我诚敬相对。自己由心而发,竟让自己的声音自觉地低柔轻缓,这和以前我用现代礼仪做的感受不一样。那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有礼貌的人。所以和服务说话彬彬有礼,会更显出我的外在礼貌形象,会让人更尊重我。而这几天,我提起敬意,与他们谈话沟通。我的内心不再追求外在形象,而能感到一种宁静与惬意。他们反馈给我的信息也让我舒服。对于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我不再抱怨,一句提醒,真诚谢意都自然而然。我敬的是礼,是天道。用敬维护道,维护理,其心怎不休休焉,怎能不快乐呢?那又何有怨毒或外在的诉求呢?
3笃信
(1) 闻道之志——立信
人性要开启就要建形上、形中、形下和谐统一之系统机制,而形上支撑形中,形中支配形下。所以形上的追求是大方向,而形中在践行。所以要立闻道之志,就要先立信。听先生《形中论》、《威仪论》我知道人要怎样活,礼要怎样入手。所以立信。
(2) 功夫上身——见信
只有把功夫见在身上才是真信,从我现在能做到的事做起,诵经、洒扫、应对、进退都是在做功夫。做了就有所得。现在诵以时我能坚持把字读实,慢下来,注意节奏(可目前在“匀”上还不足)按学堂读经之法,我感到自己内心能静下来,可是安的状态有时会断,我读经时似乎虑得不够。节奏时而会快。我觉得是状态没有含住。先生讲提起来的功夫,我觉得有些象学开车时,脚踩离合的状态。那种状态,要恰到好处,过小起动不了;过快油门会熄火。如果后面快了,状态就会消失。现在我的做法是发现快了,马上用方法归正。不知道学友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3 遇挫循礼——固信
这次来面授,是我变通了程序请假。因为没能事先和领导打招呼,时间上错过了单位的聘任工作活动。结果同事们向我说起结果时,也觉得我的有些不好。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很痛苦地自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会在内心有所抱怨。可是我不会为了聘任工作,学一些社会上的“拉票”(我的性格使然吧)。听同事告诉我结果时,我的第一反映是很不是有点不舒服。可很快就想到了学堂的礼。我体谅到当时的情景,一切都有当事人之由,我能明白他们当时的原由与感受。我也知道自己还要做得更好。其实他们也有不得已,而我的追求又不完全在这里,我的个性又一直不善于与人争利。虽然有物质利益的影响,可是我可以工作时,潜心教研,让自己工作得更精细。也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关住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我又可以有更多业余时间学习,又可以把学业及家事妥当地安排好。所以我又找到了心中的暖意。我又快乐了。这是没来学堂自己很难做到的。
二、学儒见性
1何为学儒——守礼
礼是铁门槛,遵学堂之规,循礼,止于当下身份,有开启个人精神生命之门的追求,才是学儒之人。
2学儒目的——复性
儒者要开启个人完整人性。每每想到这个目的,我就很高兴。快乐得象个孩子。而又有一种庄重的感觉,让自己静心实下来去做事。
3如何学儒——内求
坚持用经典引导自己,坚持学堂学习,在向先生请教,学友学习过程中,自己能日日得以自省以求日新。那会让自己如这五天学习一样,每天都很快乐。五天来的学习让我觉得自己是充实的。诵经让自己找到正性。
几日来先生给我们讲了汉儒、宋明儒、等历代大儒,以及清代的防猜。通过历史重现,使历代大儒的凛凛气节,铮铮铁骨,生龙活虎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深深地敬佩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的儒者之气,为了道义,能慷慨赴死;为了道义,毅然送子赴死取义。读史让我的内心,再一次与儒者接近,感动于儒者的气节与气慨。
以上这些是学堂道场助我学儒。还有自我向内,有序归正,调整状态,要找准身份,把循礼功夫做到有点感受,再试着做密。学友间切磋交流,学堂外琢磨也是学儒。
学堂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琢磨修养自己。见人善,思齐学之。并能传其善。见人不善,不论是非。不用不良情绪遮蔽自己的心性,阻碍自己循礼功夫。由此可见,礼是彻上彻下的。失礼亦欲断自己生命。我惧之而不敢失之。见不善亦不心虽庆幸或评论是非。倘我有能力而助其改之,我会心平气和、语气和缓地向对方提出建议。这样朋友间何曾不升起温暖与敬意呢?谏而不可则止,循一个友道之礼。倘我不能谏之,则自省。
三 学儒之路
1做足自己的功夫,升起敬意,提起状态。
2学堂学习,尽力为学堂管理工作,坚持日志。
3读经、学史,功夫实、慢、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