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其人(学用论语语句)
“而志”没实现,“而立”来的晚,“何晏也?”因“少也贱”。“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直至“老之将至”。虽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然而家父既非因爲优,又非“行有余力”,是应国家一时之急,四年大本改为二年大专,大专未满,即出校工作。工作中“不忘其所能”,更“知其所亡”,惜时如金,“多学,多见,默而识之”……不是“行有余力”,但也“学文”。“其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只是衷心相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月逝矣,岁不我予”。父亲到了晚年,生活减法为上,学业“求成”为主,“求益”次之。
父亲其为人也,“不知人”,且不患不知人,因其“不忮”“不求”。工作中虽未“见危致命”,却也做到“固穷,见利思义”,“贫而无怨难”,但父亲不以为难,近于“苟完,苟全,苟美”的想法。“不病不知人”,更“不病人之不己知”,只病“无能焉”;并不善与人交,但人们对其“久而敬之”。坚持“以直报德”,因为“大德大知”他没有,“小惠”小慧他又“耻之”。
工作中,“躬自厚”,但亦从不“薄责于人”。对人往往“求备”求全,尤其对领导,他认为如果“无能用也”,应该辞职他就。这种“好人”“恶人”,“疾之己甚”。“唯何甚”!殊不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不善于“动之以礼,孙以出之”。在其准备“信以成之”之时,事情早已成为泡影。这种结局,原于善学不善于“立”,更不善于“权变”,学得知识“虽多,亦奚以为?”不学周南召南,“正墙面而立”,既不能“小知”,又不轻易“大受”,得不到“德不孤,必有邻”的最佳效果,“知及之”结果“尽美矣,未尽善也”。所幸“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父亲年轻时,也曾读过经典,“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欲罢不能”,“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并非末由,是“不己知”,“不知量”也。
自幼好学,但不懂“学而时习之”。虽然,“敏以求之”,亦有“恒心”。其为人也既“木”且“讷”,不肯“巧言令色”,勇于“人一几百”,“博学而识之”,却“博学而少成其名”,“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是因为凡事不善于“扣其两端而竭然”,只会事倍功半“硁硁然”,纵有三戒“三畏”,也难升堂入室。
父亲对书本知识之学习,真乃学而不厌,一生里只“见其进也不见其止也”,师、友均“无间然”,且能“衣敝韫袍”,“不耻恶衣恶食”,“不为酒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多食”。父亲一生“不佞”,“不御人以口给”,这些,无疑都是时人难能的优点。然而较之其缺点,此些优点几乎被忽略。故有局外人曰:“彼哉彼哉”“吾何以观之哉?”而他总是“不改其乐”,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新交老友乡亲故旧对父亲都有个“所以裁之”。
“时哉!时哉!”八十又六!尚可“学而时习”!“老而不学”,“焉得知”?“学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为“不惑”之年的补课。力求“不惑”“无忧无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居无求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年轻已经“戒斗”,年老“饱食终日”,“戒之在得”,此情此景,“怡怡如也”,遇乐,“乐而不淫”;遇哀,“哀而不伤”。“此为他人不所能学也”。
父亲耄耋之年愿学孔子“加我数年”,八十“以学易”,“就有道而正焉”,“可以无大过也矣”。人世是非“其如予何”,“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他情愿“朝闻道,夕死可矣”。
然而人之老也,必与世俗不符,“奢则不孙,俭则固”。父亲“与其不孙也宁固”,“居敬而行简”,书山墨海,“温故知新”,“兴观群怨”,“与二三子可与言诗矣”。“皆雅言也”。所学科目“多乎哉?不多也!”只求“从心所欲不逾矩”。晚年“从其所好”,“依于仁游于义”。不宜“执御”“执射”,“可以学诗”。今日“燕居,夭夭如也”。
父亲一生,宽人严己,“不厌”,“不倦”,虽然“未仁”,也属“难能”,我辈儿女“其如之何可及也?”然而不接受父亲教导的儿女,也是“未之有也”。“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以上所述,“何许人?”“君子人与?”我的父亲…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5 9:09: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