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这篇东西,当时一时兴起写下的,后来觉得真幼稚就没有发,现在看来,这一段充满了愉快和温暖的记忆还是要留下来的好。一刀、墨白、简约、如影、心路还记得那个夜晚吗?
时间: 2007年3月19日,周一(补充)
最高人数:26人
诵读内容:《子路篇第十三》
学习状况:大家读书很认真
讨论话题:名不正则言不顺
关门时间:24:54分
学习状态: 大话西游版课堂纪录
话说3000年的某日,来自太阳系人科光速电波的报道引起了银河系考古专家的注意,他们在地球发现了一个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服务器,进行技术处理后,发现数据保存完好,其中某个数据显示出一个令他们非常惊讶的现象,这对他们研究人科中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考古学依据,现将恢复的数据呈现如下,供宇宙公民参阅。
在一个名为"尚友学堂"的虚拟网络空间里,展开了一场极为生动活泼的讨论,讨论话题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历历开始的讲话主要是简单的翻译这段来自于据说是一本叫《论语》的著作的中的一句经文,然后就有些言不达意了,但是认为这句话需要从心里走,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字面意义上的解释主要是从为政的角度出发,但是这个看的出来的内容似乎并不是孔子要谈的主题。
一刀接着展开这个话题的讨论,开始的时候声音模糊不清,听不清他在说什么,最后听到一句。这个就是讲为政的方法和次序,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希望能够实施他的政治理想,所以他非常了解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欣赏与倾听解释这段经文,在封建时代的很多士大夫的理想只有借助君王才能得以实施,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为政的重要性在于名正言顺,否者所有的政治措施都无法展开,民众就会无所侍从。
墨白也同意一刀的观点,但是提出可以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方面去思考。
历历再次发言,认为,名正言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名”何以正,一个“言”从何出?从形下去理解就是字面意义,只有名正了,你的理想和措施才能得以实施,国家的很多政策就能有序的展开。但是不能停在这里,还要往上走,往心里走,也就是从形上讲,就是要有个人的修为,这个“名正言顺”不是字面意义上理解的如此被动,它其实可以很主动的,因为,就像墨白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每一个层面中都存在名正言顺,个人的修为达到了,自然就会名正言顺,这个修为还是要归结到道,所谓正,也就是正心了,心正则言顺。感觉《论语》每一句后面皆有道,学习《论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个人的修为,《论语》的文字也不过是承载道的器,沿器寻道,是普通人学《论语》的目的,否者根本没有学的必要了.(因为那里的所谓具体的方法,只要有一定生活阅历多少都会有的,用不着在<论语>里面学)。
简约之美:感觉历历讲的东西好像远了,自己还是觉得这里面是对应一些前面的经文讲的,好像并没有太多心性方面的东西,倒是最后一句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名正言顺"这个好像就是只是解释为政,然后讲了一些例子(太多了记不住).
心路:这里涉及到一个人的境界,人的境界上不来的话,也就谈不到正和顺了.
一刀、墨白不同意历历的看法,感觉这个就是讲方法,没有必要硬要往太多的心性方面靠,很简单的方法性的表述没有必要理解的太复杂。《论语》中也不是句句都是道,凡事都往道上靠不是太死板了吗?
欣赏与倾听认为,道就是智慧、道理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对于《论语》的理解可以做多方面的理解,怎样理解都可以。
历历在下面做痛哭状,幸好还有如影、心路明白她的话。
从以上的这段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人科中最为优秀的物种之一“人”,在一千多年前的生存状态很令人称奇,因为,他们在讨论的所谓的“道”现在就在“人”这个物种的身上,难道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属性难道不属于“人”吗?因为他们在讨论它是否存在?这实在是令宇宙公民感到万分惊奇,这对研究人类的本质属性的渊源提供非常独特的考古学依据!为近光年来少有的重大发现!《论语》这部作品今天我们不知为何物,但是这些“人”所讨论的问题显然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阐述,而现在的“人”并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为什么也会有这样的属性呢?难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属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吗?这实在值得我们宇宙公民共同探讨! [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8 15:26: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