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一九四二》,非常壓抑,就像在悶熱的午後被人氣的要死,想發作,可是找不到發作的地方,隔著悶熱的空氣,你只有壓抑的喘不上氣來。不管網上如何評論,如果你看了這部片子,對片子里的人和事都感到熟悉和明白,那麼,這部電影所有的意義就已經完成,歷史事件真相這個時候也可以退居其次了。
大型服務類節目《非誠勿擾》有一次上來一個男嘉賓,職業是某鄉的副鄉長,此君上得臺來,講的最多的就是“群眾”二字。我其實一直對這個詞弄不太清楚,工作以後填表,身份是“幹部”,可是政治成份是“群眾”,我不明白我什麼時候是“幹部”什麽時候是“群眾”,我更弄不明白下了班的局長在大街上走路的時候算不算群眾?正在上廁所的領導算不算群眾?(要是我的導師聽見我說這番話,他會說我這個是高級思維。)在體制內我們不知不覺的被分成了群眾和幹部,那麼在體制外呢?目前好像有一個比較公認的劃分,就是有錢人和沒錢人,有錢人可以用錢買來一切,窮人沒錢所以失去一切,窮人因此而極端痛恨富人,因為他們奪取了太多、太多資源,以至於自己成了窮人。當天災來臨的時候,窮人最先遭殃,富人因為有錢而少受很多罪。《1942》的大東家帶著一車子的糧食和銀元逃荒,他認為逃個十天半月,這個荒就過去了,從前的日子還在等著他,他和那些窮人不一樣,他有錢。等到人禍來臨的時候,大東家的糧食、銀元、兒子、媳婦、妻子、孫子在炮火中說沒救沒了,他成了赤貧。這個時候,有錢人和窮人發現,他們成了一家人。面對天災,錢可以解決一切,面對人禍的時候,只有權利、槍炮能讓人活命,代價是尊嚴和良知的喪失。原來,在天災、人禍面前,有錢人和窮人手裡要是沒有權、沒有槍,你們就是一樣的人。
《1942》里的老百姓受盡了苦難,你不知道該找誰去要說法,牧師因此而懷疑上帝的存在。馮導在這場苦難面前找不到答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看電影的人也一樣,所以壓抑瀰漫在空氣里讓人窒息。他的疑問也是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的疑問,我們到哪裡去尋找戰勝苦難的力量?我們的心靈該依託到何方?誰該為人世間的苦背負起他應負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