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业:
《论语》谈樊迟的地方
1、第2章5句: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一天,鲁国大夫孟懿子(仲孙氏)到孔子府上来请教,孟懿子向孔子问道:“什么是孝道?”
孔子答:"不要违背."
孟懿子听了,好象被噎到了似的,一下子回不了话.
因为当时的鲁国国君,受制于季孙、叔孙、孟孙三大家族,孔子在回答孝道的时候,所谈的孝,包括了在家孝悌,为臣孝君的道理。让当时孟孙氏家族的掌门人孟懿子听了,对自己以下犯上的行为惭愧不已.
孟懿子坐在那里,周身不自在,尴尬地起身告辞了。
过了一会,孔子出门,由会驾御马车的弟子樊迟驾御马车。
孔子坐在马车上,想着刚才的一幕,忽然就想就此启发弟子樊迟,便对樊迟说:“刚才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
樊迟听了一头雾水,便问:“什么意思呢?”
孔子慢慢说:“父母在的时候,循礼孝敬父母,父母去逝后,内心诚敬地以礼厚葬他们,祭祀的时候,内心也要诚敬,并按照祭祀的礼祭祀他们。”
樊迟这回听明白了,对老师说:“我懂了,谢谢老师!”
2、第6章22句: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
孔子答:“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把状态提起来,把礼立起来,这是儒者的状态,是儒者的场。也就是说是自己的状态,敬的状态‘啪’一声,礼出来了,这样可称为‘智’”。(老师语)
樊迟又问:“那什么是仁呢?”
孔子答:“见艰难困苦自己先上,有好处让他人先得自己后得,这样可称为‘仁’ ”。(老师语)
3、第12章21句: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随老师游到舞雩之下,(可能看到美景处石壁上刻的“崇德、修慝、辨惑”六个古字)问老师:“请问老师,崇德、修慝、辨惑这六字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问的好!做事的时候抢在先,得到好处的时候要最后才去,这样地修身处事,修养身心,不就是崇德吗?精进地修行,不松懈地修去自身的缺点错误,使己之恶无从遁形。不去看他人的过错,不去指责他人的恶,不就是修慝吗?一朝一时忿之时,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及其亲人,可能就会殃及自己和亲人的安危,这不就是惑吗?忿起易招致祸患,故要止忿于初起之时,防患未然.”
4、第12章第22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天樊迟又去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答:“爱所有人。”
樊迟接着又问什么是智?
孔子答:“善于识别人。”
樊迟听了,紧皱双眉,还是没有通达,觉得爱所有人为何还要识别人呢。
孔子见状,又道:“提拔正直的人,坏人就不敢造次,也会跟着走正道。提拔正直的人是智的表现,使坏人也走上正道,是仁的体现,这样,智与仁不相违背而得到了统一。”
樊迟没再出声,退出夫子房间,想来想去,还是没想明白老师刚才所说的,突然想到同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子夏,就去向子夏请教说:“我刚才问老师什么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什么意思啊?”
子夏听罢,说:“这句话内容太丰富,含义太深厚了!当年舜做帝王的时候,公选中提拔了皋陶,皋陶辅佐执政后,人们都顺应正道而行,看不到坏人了。汤做帝王的时候,公选中提拔了伊尹,情况也如此。”
5、第13章第4句: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请孔子教种庄稼,孔子说:“这个问题不要问我啊,你还不如问有丰富的种庄稼经验的老农,他比我懂。”
樊迟又问那怎么种菜呢,孔子说:“这个问题也不要问我,去问有丰富种菜经验的老农,他也比我懂啊。”
樊迟从孔子房间退出,孔子幽默地笑着说:“樊迟这小子,问的都是什么问题啊。领导好礼,则群众不敢不恭敬。领导讲道义,则群众不敢不信服。领导讲诚信,群众就不敢不诚实。做到了这些,四方百姓都会带着家眷来归属,何用学种庄稼治国?”
6、第13章第19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这天,樊迟又来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答:“平时待人处事,恭敬诚恳,做事认识负责,与人交往,忠诚可信,就是到了野蛮的地方,也不会被埋没。”
以上是《论语》中有关樊迟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形象鲜明的樊迟。
年轻,身体较单薄,会驾御马车的他,按现代的话讲属于有一技之长的能手。也许是夫子晚年才收的学生,感觉那时候,他对夫子的学说了解的甚少,相比于夫子的那些出类拔萃的弟子,他显得特“憨厚”。
《论语》中,樊迟分别问了一次“孝”、“崇德、修慝、辨惑”、“学稼、学为圃”,问了两次“知”、问了三次“仁”。他不懂就问,一问再问,好学不倦,不怕别人小看和笑话。他的认真好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不辩驳,也不做过多的遐想。表现出治学严谨的态度,从他身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夫子弟子精进好学的学风,这也是“古之学者为己”,为学不自欺的具体体现。
(字体有大有小,弄了半天,实在无法让系统听我话,辛苦看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7 1:07: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