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笔记
经学注疏,前人之述备极矣。其中朱子之《集注》、孔颖达等之《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为诸疏之集成者。今之学人,国学之信仰未深、修心之滋基未固,而欲于先儒瀚疏海注中搜繁抉简,直通圣人之意者,诚难事也。囊日,尝读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之《论语别裁》,先生以如彼捭阖驰骋之语言,深契当代众生之根机,儒佛史出入其间,解《论语》裁而化之,非知道之人孰能之?愚谓当世一人而已。然以为先生虽三家之通人,毕竟有以佛入儒之迹。于心法事,必有深造之境。于经文注解事,或有失精当之微。尝闻先大儒朱子之于《集注》等,“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道学三 朱熹传》),承绪于诸大儒,融会髓心,然后得之。以此而圣道始大彰于天下。其后更历数朝而到清末,儒生所必习,圣门之家什也。其德配天地再造八百年国民精神之功,绪圣人之传灯之力,岂泛泛崇誉之辞可喻也哉。又,怀师之教所对者,现代多无国学根机之机。朱子所注者,数代大儒之心髓。(灵光)妄议贤德,但直陋心,不知忌讳,惶悚何堪!今读《论语》,非欲敢作正解,择《集注》中之疑难要点处以记之,以私意所发也。倘先生、诸友见之,愿乞赐语蒙正。
学而第一
一、学而时习一句。学近于知,习近于行。知行合一,是为真学。当思学、习者为何物。全而举之,为圣贤之学、先王之道、做人之至理。一而举之,一时一处之所当循礼处。苟为致良知而不自欺,则何学非圣贤学问。如农之学稼穑、商之学经济,皆本分也。然必当知尚有大事在而不忘也。苟不欲致良知,虽勤涉经典,恐亦不足称学。其中有根本在,故学者不可不通经。有次第在,大略从童蒙之书与四书入手。
二、言语之间,当尚简重。浮辞谑语,不可轻施。
三、敬事。人之禀赋不同,或有敬事而轻人者,或有敬人而轻事者。敬事而轻人者,其事难济,其德必亏。敬人而轻事者,不奈烦剧,难落于实。皆大有偏在。故当人、事俱敬。
四、以下犯上者,小人之最足谓小人处。
五、忠信一句。尽心曰忠,德信为大。
六、“泛爱众,而亲仁”一句。泛爱者,凡见与未见之人观之皆有亲切处,以温热心、同胞心待之。若见小人,当自随心量而爱恶之。不可疾之甚,或匿怨而友。
七、“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念念存诚、持敬,而常自端肃而收摄之,即所谓重也。以此持重不已,是为修身而自固其学也。倘放逸自恣,本德外溢,不为固矣。
八、“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句。记下朱子所注: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朱子谓“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斯五德,其无为者乎?凡事,以德得之曰无为,感而应之,上也。以诈与力得之,人为造作,次也。
八、“礼之用,和为贵”一句。夫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反求仁心,然后接物,虽不中礼,亦不远矣。然似不当以此为足,师学先王之成法,所谓仪礼三百、威仪三千者,而施其用,必不可缺。总而言之,以仁心为体,应物万端而无穷。仁者,德也,觉也。
九、“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一句。恭者,内守敬德为先,然后恭其亲、德、齿、爵、学之类。不如此而恭,或折节过甚,或有谄与所求也。
十、敏于事。君子自当善听聪视明,察颜而观色,遇事而能决也。遇事,修养为大本,敬其事为二,于斯事熟思而详之为三。其实,三者一也。敏于事,言其明也。遇急能疾断之,遇缓而徐图之。
十一、切磋琢磨者,言修养功夫渐致细密与上乘也。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切磋者,近乎循礼夹持。琢磨者,近乎慎独诚意。然亦不必老死句下。皆所以打磨成器之功也。
十二、“不患人之不己知”一句。不自知,患之先也。不知人,患之次也。人之不己知,君子之作余事观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4 13:42: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