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参加人数:13人
读书内容:《国史大纲》34章
研讨话题:漫谈:儒学·历史·现实·梦想·功夫
如海老师言:
现代科学与儒学
科学的论断是从形下入手。我们知道人性本身有三部分,形上、中、下。那么你从形下入手,如果限制在解决形下的问题,那是非常有效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有效性,使科学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但是一旦科学越过自己的界限,也就不那么科学了。我们且不谈形而上,谈一下形而中,科学可以规范艺术吗? 谁按科学的指导思想读小说、听音乐、绘画?真正上乘的绘画,真正的艺术品也不是按科学的要求来的。按科学的要求,肖像就跟照片差不多,那也不叫艺术了,肖像画和身份证上的大头照不是一个概念。所以科学连形而中都解释不了,科学也解释不了制度,制度就不完全是从属性而下的,制度、包括礼都是一样。那么形而上就更不能解释了。
我觉得这方面的误解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人士,也包括非科学界的人士,都容易有误解。就是科学逻辑能证明一切事物,包括中世纪的很多神学家就是要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逻辑再严密,论证者再勤奋,再殚精竭虑,他的论证总是不能够说服人。无论你证明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这种方式都不能说服人。我这里侧重说的是对形而上有认识,有热情、有兴趣的这些人,他们也会犯这个错误,就是要用外在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信念的正确、信念的有效,包括我们学习儒学也是一样。
外国人怎么看,人家怎么样,所以我们把儒学怎么样了,今天我们可以把理论生物学拿来证明人是有利他性的,所以人性本善在这里也依稀地找到了依据,而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也似乎证明人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动物性,物质性方面,这些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但我想起一句话,悖入悖出,你用形而下的方式证明你信仰或接受形而上的正当性,觉得眼下自己不那么太孤单了,有说服力了,但那种方式非常不稳固,转过来就又有别的想法了。
那么是不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好了,你就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他经济要出问题了你就立刻180度大转弯,是这样吗? 如果那样的话,敌兵压境了,国家灭亡了,为什么有人还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是按功利计算吗?国破家亡之际,按现在人非常熟悉的习惯用的思维方式就是:传统文化那么好,中国为什么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难?同样的话可以拿过来问犹太人。犹太教那么好,上帝那么伟大,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无数的岁月,你们流离失所,甚至惨遭杀戮?犹太人不是更有资格追问这个问题吗?按照某些中国人这种浅薄的理论犹太人可能抛弃犹太教一万次了,可是没有!我们知道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他是直接对应的,别的民族不信犹太教。
如果亚洲四小龙都没有接受儒家文化呢?全世界只有我们这些人可能接触,而我们生活的境遇又不好,我们还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吗?按现实际情况来考察,恐怕我们没有这个信心了,我们早就没有这个信心了,我们的信心正是从这里开始丢掉的,是吧?所以才不会有真正的信念。你利用这种方式表面上获得了信念,可是你转过头来就会失去,因为你向它在索取功利性的结果。
这是面对儒家,尤其儒家形上这部分必须要过的一个关口。这个关不过,就仍然是俗学,仍然是形而下,对形而上的眺望永远也进入不了形而上。那将来仍然是悖入悖出,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很虔诚,转过头就会背叛儒学。因为他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接受过,其实那就是一种幻觉啊!那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表现出来的态度实际上是假的,最后还会讲儒学欺骗了我,我当年那么虔诚,那么真诚地面对儒学,可是儒学让我失望了,我们听这种控诉也不少啊!这话说明当年就站在儒门之外,从来也没有进去过。
历史上很少有人这样讲,不是历史上的圣贤智不及此,而是我们的圣贤没有遇到过现在这个社会的这种情况。既然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就把这层意思明白地说出来。没有人信了,没有亚洲四小龙,四小龙人家信其他的了,人家的科学研究跟这个没关系,甚至是对立的,科学就证明人都是自私的。假设现在最高水平的心理学家就说人的一切活动就是性爱的冲动。那个时候,你怎么做?内心的那团火,那团精神生命之火就会因此而熄灭了吗?就会暗淡无光了吗? 就会不存在了吗?
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完全都是看自己,你自己反躬自问,问问自己,感受一下自己有没有那团生命之火?如果有,别人说没有,别人说什么都没有用!这才是举世非之不动摇,没有这一点,那就不是儒者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儒者的时代,尤其是没有能够让我们领略到儒学魅力的整体的氛围。
所以我们和历史上的祖先还不一样,他们可以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就可以。我们刚才谈的道理,我们的前人可以不必知道的这样清楚,但是他认同那样的理念,认同那样的方向,他能出于无意识,但这个对他来讲就够了。如果朱子在,孟子在,你跟孟子去学就够了,一个“信”字就如提婆投针啊!一下子落到底,那就够了,洒扫应对之间,就可以了。原理说也可,不说也可,为什么? 整体的氛围在那里。
可是现在不同,现在没有这样整体的文化背景,相反倒有一些完全对立的言论,所以我们要把儒学的信念说清楚,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这些和科学,和形而中,都不是对立的,但却是最高的。
形而上、中、下都有正当性,人的物质需要是有正当性的,那不是罪过。有些宗教认为人对物质方面的追求本身就是罪过,儒家不这样看,这是儒家和其他一些宗教根本区别的地方。儒家不承认人有原罪,人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人也有情感的需要,对艺术的向往,对人群交往的向往,人还有对道的追求和渴望,这也是人的本性。
虽然说这三方面都是人的本能,但仍有高低之别,也就是为了上一层的目的可以舍弃下一层的需要,为形上可舍弃形中,为了形中可以舍弃形下反之则不成立,那不是人性。
当然得是真正对形而上有感受的,假装自己领略了形而上,实际上没有,那这种人往往很轻而易举地背叛形上,背叛道,这个不在我说的范围内。我说的是有真正的感受,上中下都有真正的感受,那么一定是下服从上,我们只有说明白这一点,才能说明形上的可贵,包括形中对形下都是可贵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20:04: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