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儒门的心性修养功夫,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我们这些想成为儒者的学友所向往的。一直以来先生要我们循礼,要在礼上下功夫。
学堂的学友都有体会,当你循礼恰如其分的时候,一切都会显的那么自然畅快!不仅让自己愉悦,同时也会感染你周围的人,让那些本来内心充满不快的人也感觉到温馨和快乐,所有的烦恼都会在片刻间荡然无存。那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啊!我想这是不是先生常讲的用自己的那团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灯?
前段时间先生给我留了一作业:如何把人内心的温暖那种喜悦的感觉连成片?
人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人性的那份温暖和喜悦。循礼恰到好处时,内心的那种温暖更是让人愉悦。可有时候就会没有,人如果怨气上来,内心的敬意就会消失,这个时候怎么可能把礼循好,即使在做,那个礼也变的没有内容,只是一个空壳,此时内心也不会有温暖的感觉,也不会感染人。那不是儒门中的礼!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怎么给学生讲解物理题的时候就没有感觉了呢?先生要我就在这个地方用功,可当时还真不知道怎么下功夫。近几天忽然明白,我还是把自己的当下的身份弄丢了。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诲人不倦”,怎么可以对学生抱怨呢?“教不倦,仁也。”记得那时我还一直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问问题我很少发脾气。但如果问的题目是我讲了很多遍了,他还不会做,我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一股怨气,这时候虽然没有发脾气,但我相信我那脸色一定不好看(我想起了朱子讲的“圣人敬德之容”),有时候还会冒出一句:“这样的题呀,我都讲八百遍了!”接着虽然也能认真的讲下去,但自己总感觉效果不好。现在想来学生肯定感觉害怕,“那八百零一遍了,还不懂怎么办呀?” 学生心里有负担,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效果呢?
“记住自己当下的身份,做什么事情内心都要含着那个暖意。”先生说的太对了,止于当下的身份,身份确定了,你就知道该如何做。内心含着那个暖意,提起那分敬意,这个时候一切都变了,你会和颜悦色,你会心平气和心情舒畅,烦恼在你面前烟消云散了。面带微笑的问学生:“告诉老师,哪里不明白?”这时候哪怕面对讲了九百遍的问题似乎也没什么抱怨了!然后慢慢道来,学生的反映和接受能力似乎也快了,面部表情也是那么的自然,没有障碍。“老师我明白了。谢谢老师!”这句平时经常听到的话,与以前说出来的是绝对不一样的,里面充满了欢乐和满足!
这就是循礼的快乐。什么封建礼教压制人性,限制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如果是压制和限制,人是不可能感到身心健康的!
循礼的感觉真好,真有些欲罢不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0:30: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