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仁”“万物皆备于我”一直是我们这些立志成为儒者的人所向往的境界。我们追求那种人性的温暖,希望自己能通向到那种永恒的境界。
如何做?我们都会说“循礼”,都会说礼是通向天道的梯子。我们只要循礼,就能顺着这个梯子直通天道。
前天晚上在学堂里聊话题,洵美大姐谈到有时候会不知道如何循礼,不知道的礼应该怎么循。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确很多的事情让人不知所措。其实大姐的这个问题很早以前我就想过,那时想的并不是很透,只觉得做什么事情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就行。所谓“勿自欺也”。
那晚交流时,我突然有了新的感触。也可能是那晚读《孟子》给我带来的感受。
当你在生活中不知如何循礼时,你就问,如果别人这么做,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不愿意,那你也不要那样做。其实这样一来,循礼就并不难,而且一切都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我们更加解放自由了!这就是儒家常说的“恕道”,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皆推已及人。孟子有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我们只有这样按照圣人给我们指引的路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向往的境界。
学习儒学以来,我一直都有一种感觉:有很多日用而不知道理,现在慢慢的明朗清晰了。就说儒家讲的“恕道”。回想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那时候刚毕业的学生,必须要当三年的班主任。那几年我可真没在班上少花功夫。学生比我小不了多少。那时候并不知道“亲其师,信其道。”只知道你怎么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么对待你。你爱他们,他们自然以爱回报。学生和我相处的非常好,自然也非常听我的话。
有一次,班上二个男生打架,第二天其中一个男生的父亲到学校,竟然动手打了另一男生,理由是他的孩子在这次事件中很明显吃亏了。这真让我生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不管自己的孩子(因为事情是他的孩子引起的)竟然动手打别人家的孩子。到办公室后,竟然还理直气壮的和我吵,也可能是我太年轻,这位家长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可有意思的是,他的孩子一直在边上大声的说:“不要和我老师吵!”孩子的话真让我感到很欣慰,我也不生气了。
最后,我只是跟他说,如果那个孩子的父亲来打你的儿子你愿意吗?自然他回答,不愿意。“那你怎么可以打别人的孩子呢?”他不说话了。
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感觉挺有意思的。我也在用“恕道”解决问题呀!只是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论语》中夫子早就告诉我们终身可行的求仁之方。说明我读经,还是没有用心。 [em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