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灵光学兄同受师教!
昨天同一友谈及传统文化,其对儒家文化的隔阂与迷失,让我看到从前的自己。总结其观点如下:既疑古又非今,认为不破不立,打破旧传统是关键;真理愈辩愈明,思辨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宗教(比如基督教)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儒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成为宗教。
旧传统要打破么?----新不是不可以新,是旧中新,是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这才叫有价值。在传统中出发来的是新,新中旧没有价值,什么叫新中旧。近百年来,例如反传统,这是新,反了一百多年,这就叫新中旧,并没有什么价值!那不是传统!不要把新中旧当做传统,反传统的传统不能构成传统,反传统的传统不是传统,这个问题上不是多数人能明白的。(如海老师谈“熙宁新政”)
真理愈辩愈明么?----“心性之学和知识论的传播不一样,知识论需要理性的、知识的、说服的思辨的方式,我们不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采用的是一种生命的执着、生命的温暖、生命的高度、生命的温暖,我们并不缺乏思辨。思辨只有在这样的程度之下,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否则只是狂慧,也叫邪慧,不正当的类似于智慧的东西,实际不是智慧,思辨本来应该是智慧的表现。它一定要在热忱、超越、高远、刚毅,再往下说,来源于天道。这才是有价值的思辨,这个时候你不思辨也没有关系,一句话,两句话,直指人心,根本不需要喋喋不休的饶舌。一言可立,万言可废。”“谈气象,不谈对错,这是养出来的,这是真本事,对和不对,我们在这个层面超越了这个,谈气象。学到一定时候,讲道理,你想讲道理的状态就没上去。讲完了道理呢,道理讲完了,我们讲下一个吗,这样讲下去如何超越呢,这种思维,这种惯性,会牢牢地把你粘在那个位置,你别想超越。”(如海老师谈“学儒的状态”)
发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容易和人辩论,没有儒者的气度,不在状态……
宗教才能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么?----如果形而上是一片真空,就很容易被其他填满。儒家不能改变和降低自己的高度,如果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舍弃了自己独特的长处,儒家就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儒学的特点是“不语怪力乱神”,这是世界宗教发展的最高境界。儒家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如海老师谈“学习儒学是否需要一定的形式”)
基督教决不能传至中国而为中国文化生命之动力。谢扶雅先生谓基督教入中国机会太坏,缘份太差。此决不只是机会问题,缘份问题。洪秀全、帝国主义、商人、大炮等等障碍,只是表面。基本关键是在文化生命之形态不同。基督教若接不上中国之文化生命,决进不来。自利玛窦以来,直至今日,已有五六百年。试想基督教传教者几曾能接上中国之文化生命?若孤离言之,一个人受洗,祈祷,作礼拜,唱圣诗,凡此诸种,皆是外部之事件,皆可为之。然此决不相干。接不上中国之文化生命,决不能进来作为中国文化生命之动力。而接上中国之文化生命,则基督教决必改其形态。(人文主义与宗教----牟宗三)
忽然发现这几个题目太大,非自己能解答阐释清的。落入这些思考中,反而失却为学次第本末了。还是踏踏实实、自然而然、修己为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0 14:31: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