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先生此段『儒門金句』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如是】 道义战胜功利的时代是治世,功利战胜道义的时代是乱世。 【我闻】 儒家一直严格划分道义与功利的区别。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一直到荀子的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儒家大师以一贯的义利观,从个人的修身说到了执政者的态度,由执政者态度又论及了对整个时代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这里没有单纯从道德层面来谈义利关系的重要,而是指出二者直接关系到社会人群治与乱的根本问题。这个认识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面貌,华夏社会长期以来领先世界与这种治理思想有绝大关系。
然而,近代以来,这种认识逐渐模糊了起来。有人通过巧妙的说辞,取消了义作为价值判断的独立性,把利解释成了义,将求利说成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至此,传统的绵延几千年的观念被颠覆了,儒家的义利观成了不合时宜甚至反动的“统治阶级思想”。不过,这种打扮成“义”的功利思潮,最终没有、也不可能兑现先前对利的承诺,而是站到了道义的反面,把民族引向了不可测度的深渊。
一个不知道义利区别的民族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前途呢? 回顾历史,益发感到荀子的这句话如铁铸般坚实、不可动摇。 先生從儒家發展傳承的脈絡,引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師的義利經典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勝義者為亂世。”先生指明,這三句從個人修身說到執政者態度,又論及對整個時代的評價。荀子此句,沒有從道德層面談義利關係,而是指出人們的義利觀直接關係到社會人群是治世還是亂世的根本問題。評價一個時代、社會進步與否,豈能僅僅以生產力、生產工具角度來談。如果只限於此,這就是將人的價值觀往下引,引入逐利,後果是十分危險的。近現代以來,倫理被消解,家庭倫理缺失,人們的義利觀也被漸漸地錯位異化。取消了義作用價值判斷的獨立作用。甚至於更有甚者,在我們的教育中,還將“義”歪解為“義氣用事”的匹夫之勇,是不健康的。把得解釋了成義,說成了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這其中庸俗的歷史進化觀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儒家的義利觀“『大學』中也有言:國不以利為義,以義為利也”,被歪解成了不合適宜,甚至是反動的“統治階級思想”。更可怕的是,這種被打扮“義”的功利思想,最終不僅沒有兌現利的承諾,反而站在了道義的反面,將人們引向了不可測的深淵。民眾無知、麻木,很容易被誤導,亦根於,沒有正確的義得觀,倫理觀。倫理被消解了,孝也被解釋成了感恩教育,這都是在往形下方面引導民眾。真正的孝,背後是有孝道的。其背後的源動力來自宇宙精神。這就是儒家講的“道”。儒門從來不講知識,儒家傳道,儒門培養從政者,而從政者,一定要符合道。夫子言“君子從道,不從君。” 先生最後感慨:一個不知道義利區別的民族會有什麼樣的前途? 今天我們許多人不知道“道”,倒是對“殉物”有很真實的體會,變為道是最虛的。其實我們不知道,人同樣還可以有另一種真實,那就是對道的追求與體認。殉道者,知道殉物者的真實,同樣也知“道”的真實。同時不否認物的存在。對道的追求,是另一種自在、高貴的真實存在。這也同樣是人的本能。夫子很少直接說道“天何言哉”。而夫子經常說“禮”,經常說“仁”。儒家很講禮,循禮,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灑掃、應對、進退的每一個細節,將自己當下身份之禮循盡,同時體認自己內心升起的那份仁的火苗,想到先生講的小雞雛的例子。時時守持內心溫暖的力量。就是再做守“仁”的工夫。儒者就是要不斷開啟自己完整的精神生命!走向仁者。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後世子孫,為了這個社會。為了我們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再那麼危險可怕,“後儒當勇”。 “回顾历史,益发感到荀子的这句话如铁铸般坚实、不可动摇。” 儒門學習,真要如先生所言,要經史合參。知真史,提升內心的溫暖與敬意,接續中華道統,振興儒門。 謝謝先生!謝謝各位學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