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07年8月12日 周六
读书内容:诵读《大学》、《孝经》
最高人数:16人左右
学习情况:19:00——21:00灵光放《论语》录音
21:00-------10:30 读书,联珠法读《大学》、《孝经》
10:30——零晨1:45 话题讨论
讨论话题:
1、富贵,可求乎?
2、论以直报怨
参与讨论人员:灵光、心宇、白丁、小雨、静女、月圆参与讨论。
大家观点:
1.富贵乃天命,人能知天命则此问题不在话下.
2.以直抱怨重在一个直字理解:直是直道.是公平正义.包含刚毅不屈.义无反顾.这是儒家极强的入世性决定的.是不回避,不猥懦.但也不是私己之欲.它有正义天理为支撑.源于人性中的质朴正直和真诚的情感.在子为父隐一节中我们看到了直中有符合礼的东西,这个礼是人性中的温暖的情.总之,直中有礼,直后站立着正义.有怨,必有私.一个正字能使君子心安即直.
3.若不是仁者智者,可能连怨都分不清.直不是划清界限,永远为敌.有弹性.若对方真能过而能改.是可以改变态度的.
最后由静女读老师讲这一段时的录音稿.复习老师讲述要点如下:
1.以直报怨。这四个字背后有刀光剑影,这是儒门金钢怒目式的东西,因为直就意味着武力,因为对方是用不公平的方式对待你,你要是拿回去,就要抵御抗击对方的不公正,一个没有武力的人是做不到。
2.儒门是真正在天下无道的时代有生存真本领的。仁智勇三大德,其实论语很多都讲的是勇,儒者其实就是勇者.以直报怨,出自夫子之口,不可轻轻滑过,这四个字其重如山,它像一座山峰一样立在那里。经常会需要这个,但还要说,儒门三大德是匹配用的,离开了仁的勇不足道,血气之勇不行,要有义理之勇,而且要有智慧。孔子还有一个分析,以德报怨,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是宽身之仁。实际他想让自己的道德达到完善的境地.最后完成的是自己的境界,并不能为社会负责任.儒家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你治国平天下需要有一个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你不能因为个人的修养,去放纵,无原则去迁就很多不良的现象,这不是一个人问题。为了宽身之仁,这是为了你自己,儒者需要为社会负责任。这个时候是考虑的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承受力,恰恰这个时候儒者是把自己置身度外的,考虑为社会公平做出判断。
3.以直报怨把这四个字点出来,这里蕴涵着儒门鲜为人知的风格,孔子在谈一个点时,要求弟子跟着这个点走。我们在讲经文时涉及到一个东西这个点也要点出来,当下这个点我们要领悟透,这个时候你牵扯过多东西,这个点就模糊了,一旦这个东西模糊,学了等于没学。变成知性的东西,我们希望要脱离知性的束缚,可是你要把这种知性的努力还原为知性,我们努力就没有用。因为儒学越往深处学越带有单刀直入,入道如箭的风格.“直”它有一个内心不息,直道而为。直到而为再往下走,我说这个下不是上下的下,是下一个步骤。就会涉及到勇,当然和道有关,在这里不多做强调。这一点是后来儒者缺乏的,这一点很深刻,这个勇在今天特别重要。
每听一遍老师讲话,就收获另一番心得.温故而知新!今晚夜宁静而丰富,我写完日志时,望向窗外,竟看见一只孔明灯在暗夜里漂游.惊喜如天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2 2:56: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