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看洋碟,第一先找有没有国文配音。有了,就一定会先听。
被先生责备“找罪受,原汁原味的不听,偏听二道贩的音”
“谁是二道贩啊!认几个单词就忘本了”我争辨着。我承认有些配音的确太差,与原片是两张皮。可本能的想听听汉语配音,只因熟悉,亲切,是我的。
聊起看碟,身边朋友有能力看原版的,一般都不开汉语声道。译制片得没落也许在能看原版的人数越来越多了。然而我依然怀念记忆里长春电影厂和上海译制片厂那些老艺术家们的声音。邱岳峰、毕克、刘广宁等人塑造的形象早已生根于头脑。老上译长译当时工作的艺术标准是“用最美丽的语言诠释外国影片”,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却留下了堪称精品的译制佳作。高仓健、杜丘、叶塞尼亚、玛拉、小雪、夏子。哪一个不是因配音演员而形象饱满深入人心哪?
而今配音界的粗制滥造又是为什么?急功近利者芸芸,精心琢磨语言人物本身的不多。思来想去,美德缺失,艺术便会慢慢枯萎和堕落。
记得法国一家电影译制厂悬挂的标语是“不许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有多么美丽”,令人感动不已。
我喜欢看配了汉语的外片,也期待着美丽的汉语演绎外语。如果有一天,我们都在看原版的外片,并且还沾沾自喜,是喜是悲?
“你不要开倒车!译制片是个过渡,会消失的。”一个角落里,有个嘲笑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