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人学亭林者,袭其迹而已矣。徒仰顾氏之风骨,袭其表而遗其里,而不明“大义”为何物。
------------------------------------
清人不敢学亭林的风骨,他们羡慕的只是他的学问;学问中又不敢学济世安民的内容,只涉及知识论方面的内容,如音韵、考据等。
2、
以“无善无恶”为用,是大不然。“无善无恶”是言心体,乃未发之中。既发也,为用,不拣别善恶(循礼),则何以达用归体而致“无善无恶”之良知乎。形上不可作为形下用。堕入沉空守寂,就缺乏了头脑。
---------------------------------------
无善无恶为体,儒家谓之仁。但此仁,非一般人的爱;一般人的爱是相对于恶而言的,此“仁”是绝对的(没有相反的概念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才说它无善无恶(无一般人所谓的相对意义上的善和恶)。但是,这个“无善无恶”的“仁”在现实生活里是却是能够分别那些相对的善恶的(一般人所谈的善恶皆在这个范围),所谓“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也。而儒者虽善于分别世间善恶,其内心则不在这个相对的境界中,他的生命永远归属于绝对的、惟一的存在 —— 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10:43:39编辑过] |